中國人口區域結構性失衡! “十四五”開創區域治理新方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全國人口普查條例》規定和《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國發〔2019〕24號)要求,我國進行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一年多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各級普查機構和普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普查對象的積極配合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圓滿完成普查現場登記和普查主要數據的匯總評估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和顯著成效。
中國人口區域結構性失衡,東西部地區人口最多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人口為56371.7119萬人,占39.93%;中部地區人口為36469.4362萬人,占25.83%;西部地區人口為38285.2295萬人,占27.12%;東北地區人口為9851.4948萬人,占6.98%。
注:東部地區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0省(市)
東部地區人口增加,東北地區人口減少
從分區域看,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個百分點。
中西部人口變化相對平穩,東部和東北形成鮮明對比,東部人口總量占比最大,上升的比重也最多;而東北地區人口總量占比最少,減少的比重也最大;進一步說明我國人口進一步向東部發達城市群聚集,快速從收縮性城市流出。
)
東部地區中含有人口第一和人均GDP排名第一
從人口的地區變化中發現,東部地區的城市的人口流入偏多;尤其廣東省和山東省的總人口表現尤為突出,是我國唯二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廣東省的人口排名全國第一,有1.26億人;山東排名第二,有1.01億人;河南排名第三,有9936.55萬人。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份中,人口超過1億人的省份有2個。在5000萬人至1億人之間的省份有9個,在1000萬人至5000萬人之間的省份有17個,少于1000萬人的省份有3個。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計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為35.09%。
從總體格局來看,人均GDP也呈現明顯的東西差異。從人均GDP的排名來看,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領先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的發展。以七普人口數來計算,第一財經初略估計我國人均GDP前十的省份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福建、天津、浙江、廣東、重慶、湖北和內蒙古。這其中,排名前7的省份均屬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第八到第十名的省份則來自中西部地區,其中直轄市重慶位居第八。
北京和上海這兩大直轄市的城鎮化率最高,人均GDP在全國處于絕對領先的位置。京滬兩地的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十分發達,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
近年來,我國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而京滬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集中的地區。
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均衡導致人口主要流向發達的地區,勞動人口的分布不均衡:有的城市勞動力過剩,有的城市卻面臨缺乏有效勞動力,用工難與務工難成為城市之間發展的痛點。然而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因素有哪些呢?為什么會出現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領先其他地區,西南地區近幾年的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十四五”規劃針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主旋律:結合自身特點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南北差距”問題突顯,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探討。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緩解南北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將成為十四五政策著力重點。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人口區域結構性失衡以及流動的主要向發達地區聚集,再次顯現出“十四五”期間,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都應結合自身特點,把握時代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避免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人口區域結構性失衡。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院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數字經濟行業的發展背景、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數字經濟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數字經濟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