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民用航空運輸行業經營現狀分析 機場盈利能力較強【組圖】
2019年國內機場收入占全民航運輸行業總收入的11.4%,而機場利潤占全民航運輸行業的29.8%,機場的盈利能力要強于航空公司和和保障企業。
民航機場內經營企業主要包括機場、航空公司和保障企業三類,機場作為航運節點基礎設施提供方,航空公司作為航空運輸載體,而保障企業是指服務于航空運輸的專業接駁服務、倉儲物流、檢修服務、指揮管理等保障航空運輸業務正常開展的服務企業。
民航運輸整體經營現狀
從行業整體營業收入來看,2015-2019年中國民航營業收入逐年增長,到2019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0624.9億元,比2018年增長5.0%,增幅下降明顯。
2015-2017年中國民航營業利潤逐年增長,到2018年有所下滑,2019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實現營業利潤541.3億元,比2018年增加57.6億元,反映出2019年行業利潤水平有所回升。
機場盈利能力較強
2019年,航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87.2億元,比2018年增長6.5%,占比61.1%;機場實現營業收入1207.0億元,比2018年增長8.1%,占比11.4%;保障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30.6億元,比2018年增長0.7%,占比27.6%。
2019年,我國航空公司利潤總額261.1億元,比2018年增加57.3億元,占比48.2%;機場利潤總額161.1億元,比2018年減少5.5億元,占比29.8%;保障企業利潤總額119.2億元,比2018年增加5.9億元,占比22.0%。
整體來看,機場收入占全民航的11.4%,利潤占全民航的29.8%,反映出機場的盈利能力要遠遠強于航空公司和和保障企業。
非航利潤是機場主要盈利來源
機場收入包括航空收入和非航收入。非航空性收入包括商業餐飲收入和其他非航收入。航空性收入是由飛機起降架次、旅客和貨郵吞吐量的收入構成的,架次和吞吐量越高,航空性的收入也就越高;非航收入包括商業餐飲收入和其他機場相關資產的租賃收入等等。
長久以來,機場的零售店、餐飲店和停車場等作為機場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機場帶來了穩定可觀的收入,所有大型機場都依賴非航收入。根據民航資源網資料顯示,從行業平均水平來看,非航收入僅占機場收入的40%,但其總利潤占比卻高達80%。
一直以來,機場免稅商品是旅客在機場消費的主要誘因,隨著大型電商的出現和國內跨境電商的發展,嚴重削弱了機場零售的價格優勢。為此,各大機場開始改革創新服務模式,一方面是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在產品體驗環節使用生物識別、VR等新型技術吸引客流量,另一方面也跟隨時代發展擴展線上業務等,如新加坡樟宜機場和倫敦希思羅機場都推出了電商項目。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航空貨運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航空貨運行業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航空貨運行業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航空貨運...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