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財富“富過三代”?
財富管理是指以客戶為中心,設計出一套全面的財務規劃,通過向客戶提供現金、信用、保險、投資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主要包括投資咨詢、人生理財規劃和資產保值增值,現在已經和信貸業務、投資銀行業務成為全球銀行業的三大主營業務,并且有望成為最重要的增長領域。
近幾年,我國涌現的大量高凈值人群,促使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創新以及產品創新,財富管理順其自然的成為國內各金融機構爭奪的焦點。
財富管理步入發展黃金期
財富管理市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實現年平均約10%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2010年第三季度我國GDP總量達到1.33萬億美元,超越日本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從事實業投資,尤其是在房地產及國際貿易相關領域投資的人群和受益于信息技術、互聯網而成長起來的年輕企業家們迅速積聚了大量的財富。
此外,大量的外企高管、體育和演藝明星、富豪子弟以及國企高層也在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巨額財富。居民財富的大量累積和高凈值人群規模的擴大為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市場保證。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高凈值人群數量達50萬人;與2009年相比,增加了9萬人,年增長率為22%。其中,超高凈值人群超過2萬人,可投資資產5千萬以上人士超過7萬人。
2008-2011年全國高凈值人群數量及構成(單位:萬人,%)
注:“資本市場產品”包含個人持有的股票、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開放式基金、債券和新三板;“其他類別投資”包含個人持有的信托、私募股權、陽光私募、黃金、期貨。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就私人財富規模而言,2010年中國高凈值人群共持有達15萬億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約為3000萬元人民幣。其中,超高凈值人群的個人財富總量達到3.4萬億人民幣,在高凈值人群內部的個人財富占比為22%。
2012年3月,胡潤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個人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人群達270萬人,并已步入守富階段。
前瞻產業研究院財富管理行業研究員劉吉偉表示,財富管理已成為國內各金融機構業務轉型升級爭奪的焦點,在結構調整、消費拉動型增長模式的雙重驅動下,財富管理即符合國內各大金融機構業務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滿足了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該行業在今后幾年都將處于黃金發展階段。
中資銀行仍是首選
在西方,財富管理的顧客雖然期望資產升值,但更注重現有資產的保值,通常偏愛保守型投資,并將重點放在遺產安排和避稅戰略上。而中國的客戶則更希望以錢“生”錢,要求高回報,以至于常常不得不面臨更大的風險。
經歷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高凈值人群對風險的認知更為深入,風險偏好上表現得更加成熟和穩健。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調研分析,當前約70%的高凈值人群傾向于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得中等收益,較2009年明顯提升約10%;同時,傾向高風險高收益和傾向低風險低收益的人群占比均有所下降。
隨著風險偏好逐漸成熟,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目標日益多元化。相較于兩年前,財富目標高度集中在“創造更多財富”和“高品質生活”的局面,2011年,高凈值人群對財富安全、財富傳承、子女教育、個人事業/企業的發展等其他財富目標的關注程度都有所提高。
受此影響,高凈值人群的實際資產配置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2009年初,以現金與存款、股票、房地產和基金為代表的傳統投資類別占比高達80%左右,至2011年,四類資產占比下降至70%左右。與此同時,陽光私募、私募股權投資等近期市場熱點為代表的其他類別投資和銀行理財產品在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組合中占比上升,分別增加了5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
調研還顯示,我國高凈值人群并不太看重與一家公司保持關系,超過60%的中國高凈值人群傾向于同時使用多家金融機構進行財富管理。在他們看來,這不但可以收集不同機構的觀點和投資建議,從而對市場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還能夠分散風險,享有更多增值服務。
在金融機構的選擇上,中資銀行成為高凈值人群的首選。
據統計,私人銀行客戶中85%的高凈值人群會選用中資銀行進行財富管理,其中約60%的高凈值人群會選擇中資私人銀行作為財富管理的主要機構。而外資銀行由于依然存在諸多業務資質限制、并在金融危機中品牌和信任度遭受了相對較大的沖擊,發展相對中資銀行緩慢,高凈值人群使用占比約20%。與此同時,證券、基金和信托公司等專業金融機構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獲得了一定高凈值客戶基礎。
第三方理財悄然興起
近年來,隨著廣大投資者對理財需求的日益旺盛,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服務已經不能滿足越來越多投資者不同層次的需求。
于是,一種獨立于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之外,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悄然興起。
目前已經有一大批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如諾亞財富、財商人生、展恒理財、智博理財、錢袋網等,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主要經濟中心城市涌現。該類機構以其靈活的體制、開放的平臺備受高凈值人群的青睞。
劉吉偉表示,第三方理財在中國剛剛起步,市場份額非常小。在美國,獨立理財機構擁有60%的市場,澳大利亞超過50%,中國香港大約占30%;但是在中國內地,1%都不到。由此可見,市場發展空間很大,估計不出三年,第三方理財就將成為中國理財市場的一支重要參與力量。
從市場上看,商業銀行紛紛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券商、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和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等金融機構相繼開發出為高端客戶理財的專屬服務,定位各異,競爭升級。
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機構,在高凈值人群財富管理業務的各個環節上,能夠提供的服務范圍和質量各不相同,因此他們有著不同的天然優勢和劣勢,從而衍生出不同的定位、發展趨勢和戰略目標。
各家財富管理機構間正展開著全方位、多角度的競爭。雖然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目前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但隨著國內經濟金融環境以及內外部約束的變化,未來幾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加速推進,國內各類金融機構將面臨在混業經營方面的滲透與競爭。
國內金融行業業務一旦全面展開,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及信托投資公司之間的業務界限逐漸被破除,屆時,鹿死誰手還不得而知。
劉吉偉認為,金融機構要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就一定要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在客戶、產品、服務、人才、管理等五大因素上狠下功夫,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