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過剩鉀肥短缺 化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
東風吹來滿眼春。陽春三月,北國依然寒氣襲人,而南國大地卻已悄然蘇醒,南嶺的田間地頭,春耕春種,播種施肥,勤勞的人們潛心耕耘,在春天里,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每年的3月到5月,中國的春耕大幕由南至北層層掀起,而占據全年用肥總量70%的春耕肥料,正源源不斷地從肥料產地輸送到全國各地的每一壟耕地上。
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支持力度,并計劃安排12287億元用于“三農”工作,金額比上年增加1868億元,增幅為17.92%。巨額的資金投入,將給我國化肥等農資產業帶來更龐大的市場需求。
全球最大產肥國和需求國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按化肥中含有營養元素的不同,化肥可分為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和微肥,其中氮、磷、鉀肥是農業生產中施用量最高的三種化肥。
經過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化肥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化肥行業保障能力明顯增強。2000年以來,我國化肥產量由3186萬噸增至2010年的6619.8萬噸,年均增長7.59%,2011年,我國化肥總產量達到6027萬噸,同比增長12.1%,自給率由不到80%發展到目前的整體自給有余。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生產氮肥(折純)產量4178.99萬噸,同比增長8.55%;尿素(折純)產量2656.7萬噸,同比增長5.72%;磷肥(折純)產量1462.4萬噸,同比增長24.26%;鉀肥(折純)產量385.6萬噸,同比增長10.86%。
產量的躍升,也帶動了我國化肥行業工業產值的飛躍。
2006年以來,中國化肥行業工業總產值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化肥市場需求下降,化肥行業產能縮減,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938.79億元,同比下降6.96%。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逐步回暖,2010年以來,化肥市場明顯回暖,行業開工率明顯上升。到2011年,我國化肥行業工業總產值達到7192.25億元。
據前瞻資訊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規模以上化肥企業2048家,資產總計6993.83億元,全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192.2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290.92億元,同比增長38.22%,錄得銷售利潤815.30億元,同比增長55.20%;實現利潤總額444.02億元,同比增長73.99%。
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保障化肥等農用物資供應、穩定農業生產是頭等大事。為此,國家也相繼出臺了各類政策,通過減免增值稅、提供電價、水價優惠等措施,積極推動我國化肥行業的發展,使化肥行業不但基本滿足了國內需求,還積極積極對外出口。
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2月,我國累計出口化肥1875.2萬噸,價值79.76億美元,出口量和出口產值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3.9%和46.6%,實現貿易順差52.39億美元。
我國農業屬生物密集型,農業增產對化肥的依賴程度很高,每年化肥施用量占全球總使用量的1/3左右,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近年來新增產能較大,國內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預計到2015年,我國化肥需求量將達到5100萬噸,2020年約為5300萬噸,國內化肥行業未來5年力爭實現氮肥、磷肥自給率保持110%-120%、鉀肥自給率在60%以上。
從全球來看,雖然全球糧食產量一直在增加,仍然無法滿足旺盛的糧食需求,世界多地出現糧食短缺的局面。因此,我國化肥行業仍可大有作為。
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
雖然我國已經成成為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化肥行業仍然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相對過剩、企業經營效益不高等方面的不足。
目前,我國化肥行業中,氮肥、磷肥等產品的產能明顯過剩,而鉀肥、復合肥等產品卻產能不足,對外依存度較高。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數據統計,目前國內農用氮肥需求量約為4000萬噸左右,其中春耕用肥量為2600萬噸,但按照國內日產13萬噸的產量計算,一個月的產量將達到450萬噸,年產量超過5000萬噸,產生了約1000萬噸的產能過剩。
磷肥方面,目前國內磷肥產能約2000萬噸,2011年磷肥產量1462.4萬噸,而國內最大年份的需求量也僅為1200萬噸,裝置總體開工50%左右就能滿足國內需求,產能過剩情況同樣嚴峻。
而反觀鉀肥,目前國內鉀肥的年產量約為400萬噸左右,但相對于國內1000萬噸左右的年需求量來說,缺口仍然較大,只能依靠進口鉀肥來彌補國內需求。目前,我國鉀肥的對外依存度仍高達50%。
在我國能源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化肥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不但給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帶來極大的浪費,還導致部分化肥生產企業開工不足、經營效益低下甚至虧損的局面。此外,由于我國化肥行業科技含量不高,化肥生產企業高污染、高排放、高浪費、低效率等問題比較突出。
2011年,我國尿素企業的開工率仍然較低。據測算,2月中旬,尿素企業停產產能高達1185萬噸實物量,占總產能的17.9%。因成本高、虧損嚴重無法堅持生產占停產的44.9%。據統計,1-4月份我國尿素企業的平均開工率只有70%左右,尿素產量降幅較大。
除了在生產環節,我國化肥使用效率不足的問題同樣突出。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氮肥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約為15-20%,鉀肥約為35%-40%,未被利用的肥料流失,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同時,每年氮肥在生產及施用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8%,化肥行業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前瞻資訊產業研究院化肥行業研究員劉吉偉指出,隨著“十二五”期間我國化肥行業產能一步擴大,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保障農業生產,成為化肥行業亟待解決的發展重點。
根據今年2月工信部發布的《化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化肥行業整合和重組將成為重中之重,氮肥、磷肥和復混肥企業數量將大幅減少,大中型氮肥企業產能比重將由2010年的68%提高至80%以上,大型磷肥企業產能比重提高至70%以上。到2015年末,我國氮肥企業數量減少到200家以下,磷肥企業數量減少到150家以下。
《規劃》同時指出,化肥工業要在滿足農業、工業基本需求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產量整體自給有余,其中氮肥、磷肥完全自給并有少量出口,鉀肥國內保障能力達到60%以上,在產品結構上,需優先安排高濃度磷肥、鉀肥、復合肥的發展。
劉吉偉強調,化肥需求具有季節性,因此,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調節產能,以更好地抵御周期性風險,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產業鏈的拓展,積極發展多元化經營,逐步形成“化肥+化工”的產業格局,保障企業日常生產和經營業績的可持續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