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派遣必先保障外派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春節剛過的1月28日和31日,非洲的蘇丹、埃及先后發生的兩起中國工人被劫持事件震驚中外。另據統計,自2007年以來,國外已發生13起針對中國人的綁架襲擊事件。另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僅2011年上半年,就累計發生對外投資合作境外安全突發事件65起,同比增長45%。
我國是對外承包及勞務輸出大國,輸出對象國又以政治、安全風險較大的非洲地區為主。
我國駐中非大使孫海潮透露,我國已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僅2011年,我國對非洲各類投資累計超過400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147億美元,在非投資的中方企業超過2000家。
另據統計局的統計,蘇丹是我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重點國家之一,也是我國對非洲投資最多的國家,其中僅在蘇丹就有超過1.5萬名中國人,主要從事礦產、石油勘探、港口、電力公路橋梁等領域的工作。
在眾多對外直接投資的中國企業中,國企和央企占比最重,而在我國,他們也是勞務派遣市場上的主要客戶。國內外巨大的勞務需求,也推動了我國勞務派遣行業的發展繁榮。
勞務派遣是指派遣單位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將與自己建立勞動關系的派遣員工派往用人單位工作,用人單位向派遣單位支付派遣費,派遣單位向派遣員工支付勞動報酬的一種特殊雇傭關系。
勞務派遣雇傭關系下的三方模式
資料來源:前瞻資訊產業研究院《中國勞務派遣行業市場研究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勞務派遣行業的發展,為我國擴大就業、有效緩解勞動力相對過剩與企業人力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控制人力資源成本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在市場進程中,就業問題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2011年,我國人口已經達到13.7億。而另據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城鎮登記就業人口約32407萬人,新增就業12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全年農民工總量約為2.4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超過1.5億人。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勞務派遣逐步發展壯大,目前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行業。主要領域包括服務業、采掘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如電信、家政、電力、鐵路運輸、地質勘探、礦產石油挖掘及建筑、制造等行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勞務派遣公司達近3萬家,派遣員工約為2700萬人,占全國職工人數的比例接近10%。據前瞻資訊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目前廣州從事勞務派遣的公司約為600家,北京的勞務派遣企業在3000家以上。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公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單位的派遣勞動者就約有2500萬人。在我國,公有制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成為勞務派遣的主要雇主,部分央企甚至超過2/3的員工都屬于勞務派遣。以華北電網北京超高壓公司為例,截止到2009年4月,該公司有員工956人,其中462人為在編職工,494人為勞務派遣人員,受派人員占全體職工的51.67%。
目前,勞務派遣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十分盛行,成為用工模式的主流,并在促進就業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歐盟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勞務派遣市場,共有20000多個派遣機構及30000多個分支機構,形成年利潤達850億歐元的龐大產業。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巨大的勞動力市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勞務派遣工規模將達到6000萬人,占全國職工人數的比例將超過20%。勞務派遣行業的發展,對促進體制內就業機制轉換、促進城鄉就業結構轉變、調節勞動力市場供求形勢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前瞻資訊產業研究院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研究員劉吉偉認為,在勞動力供需信息不對稱和結構性失衡的狀況下,勞務派遣能有效優化人力資源的社會化配置,促使勞動力的供求趨于科學合理,符合市場經濟的基礎配置要求,實用人才得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提高,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也能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劉吉偉指出,要真正推動我國勞務派遣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還應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完善,加強審批與監管,促進行業自律水平,切實保護受派遣員工特別是派駐國外員工的合法權益及生命財產安全,在鼓勵企業打破“鐵飯碗”的同時,監督用人單位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切實落實“同工同酬”原則,避免發生“萬能臨時工”事件屢屢發生。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