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熊市無為,金融創新迫在眉睫
2011年即將成為歷史。已經熊了一年的資本市場,讓券商和基金、私募、保險、QFII等金融機構潰不成軍,2008年全軍覆沒的夢魘即將重現,全線虧損幾成定局。
受A股股指節節下挫、成交慘淡的影響,券商的日子風光不再:“靠天吃飯”的經紀業務收益大幅縮水,自營盤虧損連連,理財產品更是傷痕累累。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成為券商2012年的當務之急。
慘淡的2011
2011年,熊市成為資本市場的主旋律,A股市場跌跌不休,上證指數甚至跌至2001年的低點以下,A股“十年零漲幅”也讓人唏噓不已。
2000-2011年股市走勢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經營機構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本月第三周,據中登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A股持倉賬戶數為5710.47萬戶,占比35.1%,兩市高達75%的股票賬戶空倉;而參與交易的賬戶僅為717.94萬戶,僅4.4%的賬戶參與交易。與此同時,新增開戶數量也是節節下滑,以往熙熙攘攘的盛況已難覓蹤影。
2011年,股指暴跌,交投冷淡,成交萎縮,全國111家券商都難以獨善其身。
證券經營機構的業務按開展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傳統業務以及創新業務。傳統業務主要包括證券承銷業務、經紀業務、自營業務、兼并業務、基金管理、咨詢服務以及其他業務;創新業務主要包括金融衍生產品業務、股權直接投資業務、融資融券業務、股指期貨中間業務等。
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券商自營盤浮虧為51.7億元;而截至12月22日,164只成立滿1年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平均回報率為-15.12%,其中年內取得正收益的僅有11只。
券商理財產品也是一片蕭條。截至三季度末,僅有一成產品取得正收益。券商目前陸續公布的三季報數據也表明,券商理財產品虧損幅度不小。業績虧損之下,產品規模縮水,隨之而來的是投資者贖回加快,券商理財產品的清盤風險如劍在懸。
覆巢之下,難有完卵。2011年全球經濟繼續萎靡不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資本市場更是風聲鶴唳,券商的證券承銷、證券經紀、基金管理、咨詢服務、融資融券及股指期貨等業務全線下降,券商的營收和利潤慘遭閹割。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初步統計,2010年行業凈利潤整體下降了16%,106家證券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926.53億元,同比縮水約6.2%。2011年上半年,全行業109家證券公司合計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751億元和26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和下降11%。其中經紀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15%,全行業的經紀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6%大幅下降至55%。得益于直投業務的規?;l展和投資收益率的提升,券商的投行業務和自營業務有所好轉,避免了全線告負的尷尬。
2006-2011年上半年中國證券經營機構營業收入變化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經營機構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經歷了近兩年業績的慘淡經營,券商2007年和2008年賺錢賺到偷笑的日子將不復存在。未來的日子里,券商們要么創新自救,要么繼續慘淡經營。
金融創新和風險防范兩手抓
“熊”了一年的中國券商,2012年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努力尋求業績增長點成為未來券商的當務之急。
前瞻產業研究院證券行業研究員劉吉偉認為,2012年經濟主線并不明確,貨幣政策微調面臨掣肘,經濟的長期成長與短期增長存在邏輯上的沖突,資本市場的賺錢效應難以顯現,2012年證券市場回落趨勢將持續。
證券公司的主要利潤支柱是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和自營業務,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包括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投行業務凈收入、受托客戶管理資產業務凈收入等。
2000、2006、2010年證券經營機構盈利途徑對比(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經營機構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我國證券公司的主要業務為經紀業務,該業務主要依靠交易所的席位為投資者提供交易通道;承銷業務基本上是利用發行通道為企業發行證券;資產管理和自營業務主要靠集中投資的方法借助于二級市場的上漲獲利。在這種盈利方式下,盈利水平與證券市場的漲跌呈現了高度相關性,盈利狀況不穩定,特別是在行情下跌的情況下,缺乏有效的方式擴大業務收入。
據統計,近3年來,券商經紀業務收入占比雖然比例逐年下降,但仍超過50%。而在成熟市場,其交易傭金占營業收入比重平均僅為20%左右。2011年上半年,109家券商共實現營業收入751億元,增長3%,但凈利潤卻只有261億元,下滑11%。收入與利潤的增長方向不一致且差異較大,說明行業的費用率提升較為明顯。今年上半年,全行業的經紀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由2010年同期的66%大幅下降至55%。
從盈利結構來看,2010年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收入占比由2009年的69.2%下降到2010年的56.8%,上市券商這一占比變動為2009年的60.7%下降到2010年的45.8%,2011年1季度這一比例繼續下降為43.9%;投行業務占比則由2009年的7.4%上升到2010年的14.2%;2010年行業自營業務占比約為11%,與2009年基本持平;證券行業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占比在1%左右。
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創新的總體框架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證券經營機構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劉吉偉指出,在傳統業務業績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創新業務將成為券商轉型的關鍵。隨著融資融券、股指期貨、IB業務、直投等創新業務先后獲批開展,證券行業的創新性服務與產品可大有作為,并將在券商的業績構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劉吉偉認為,目前我國券商已經進入后傭金自由化時期,券商應該積極發展創新性業務,優化業務結構,努力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不斷增強抗風險能力。
創新業務已在券商2010年的業績中有所體現。根據宏源證券2010年年報,公司去年實現直投業務營業收入765.9萬元,實現融資融券業務收入62萬元。國元證券2010年直投業務實現營收761.04萬元,同比增長252.93%;凈利潤302.41萬元,同比增長757.00%。
劉吉偉強調,目前市場估值跌入低位,在大部分優選成長類和行業主題類基金業績紛紛跳水的同時,也給資產管理、直投、金融衍生品等具創新理念的業務創造了機遇。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我國高凈值人群的增長和可投資規模的擴大,資產管理業務在未來五年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據建設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稱,截至今年,我國個人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額預計達到62萬億人民幣,高凈值家庭(指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家庭)總數將達到121萬戶,這些家庭擁有可投資資產規模預計達到27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個人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額的44%。2008年至2010年三年間,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和高凈值家庭總數分別保持了32%和42%的年均復合增長。
截至2011年11月,我國證券公司的數量已由2004年7月的129家縮減至111家,證券公司數量減少,倒閉、被接管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向證券公司提出警示: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風險管理與控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狀況,主要體現在風險防御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兩個方面。
國內綜合實力較強的創新類券商,能夠在證券市場長期發展,在經營過程中都把風險管理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將控制風險作為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方面,實現經營的穩定性、業績的成長性和發展的持續性的統一。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品牌、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