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沼氣,破解農村環境及能源困局
日前,一種新型太陽能沼氣裝置在遼寧丹東投入試運行,該裝置根據太陽光—熱轉換原理,利用太陽能給沼氣池加溫,實現太陽能、沼氣能兩種能源互補,不間斷地供應沼氣,其產氣率為目前普及的沼氣池的6~8倍。
該裝置采用注水式循環方式,較好地解決了短路流、渦流等現象,有效解決了北方地區冬季氣溫低、傳統沼氣池發酵效果差、產氣量低等一系列技術問題,適宜北方農村處理垃圾、糞便、廢棄物、凈化環境和農戶生活、生產使用。該項目預計于2012年正式投產運行,設計年產量為5000套。
從東北放眼全國,我國廣大農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持續惡化的形勢依然嚴峻,發展沼氣已成為破解農村環境與能源困局的有效途徑。
農村環境困局
農村城鎮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為發展國民經濟、提升廣大農村地區發展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導致農村環境惡化,生態環境令人擔憂。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由于環境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人們環保意識薄弱,農村的生活廢水廢渣等直接排入生活環境中,“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糞涂亂堆、禽獸亂跑”仍是一些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臟亂差”現象相當普遍,且程度嚴重。
“臟亂差”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村水質變差及土地貧瘠。
在部分農村地區,人們對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隨意處置,給鄉村河道造成嚴重污染,某些村內河道被垃圾填埋甚至因此而斷流,引用水源因此而遭到破壞,人們飲水缺乏安全保障——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地區自來水普及率不及40%,3.2億農村人口飲水缺乏安全保障,其中1.9億人常年引用水有害物質超標,6300多萬人飲用高含氟水,3800多萬人引用苦堿水。飲用水安全問題導致某些農村地區瘧疾流行。
環境問題對土地的污染影響則更為久遠,更為廣泛。當前農村土地由于長期過量施用化肥、農藥、農膜及無水灌溉等,大量污染物在土地中殘留,全國受污染耕地高達1.5億畝。在受污染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將直接威脅著更大范圍內的更多人群的健康。
此外,隨著工業企業大規模向農村地區轉移,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也隨之加劇。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張,城市工業不斷向農村地區轉移,開發區、工業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城鎮工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超標排放,嚴重破壞農村地區的環境質量,全國因此被占用和損毀的農田面積超過200萬畝。
前瞻產業研究院能源行業研究員賀清陽認為,農村環境問題不僅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緊密聯系,而且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果不重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并從根本上解決,勢必制約著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阻礙新農村建設進程,給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能源:短缺與浪費并存
城鎮化浪潮沒有徹底改變農村地區粗放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一邊是有意或無意的忽視甚至是浪費,另一邊卻是日益加劇的能源缺口。
目前,我國許多農村地區都沒有常規能源資源,農村可供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如薪柴、農作物秸稈草類、人畜糞便、煤炭、液化氣等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原料,其中煤炭及液化氣等均為不可再生資源,小水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又受到季節或技術等方面因素的制約,無法大面積滿足需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1-2015中國沼氣產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20億噸(風干,含水量為15%),其中稻草約為2.05億噸,占理論資源量的25%;麥秸為1.50億噸,占18.3%;玉米秸為2.65億噸,占32.3%;棉稈為2584萬噸,占3.2%;油料作物秸稈(主要為油菜和花生)為3737萬噸,占4.6%;豆類秸稈為2726萬噸,占3.3%;薯類秸稈為2243萬噸,占2.7%。
《報告》還列舉了包括禽畜糞便、生活垃圾及工業有機肥料等沼氣原料的可開發情況。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品牌、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