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行業亂象盤點:文化強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2018年,中國影視圈接連爆出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稅收罰款等事件,行業急需規范整頓。也因此,為規范行業的發展,整治亂象,有關部門在2018年出臺了多項政策、規定。監督與規范成為了2018年中國電影行業的主旋律。
亂象盤點
——亂象一:偷稅漏稅
2018年5月11日起,崔永元因馮小剛執導的電影《手機》一事陸續在微博上諷刺了與該片主創相關的范冰冰、徐帆和劉震云等。隨后曝光“陰陽合同”,范冰冰的名字赫然出現在合同上,拉開了娛樂圈行業偷稅漏稅序幕。
——亂象二:流量造假
目前,我國影視行業在流量、收視率等方面的造假行為也甚囂塵上。有網友將吳京作為微博轉發力度的基礎單位(他的兩部電影砍下100億票房,包攬中國電影票房歷史前二,觀影人群基本涵蓋了各個階層、年齡層的大部分中國網民),據統計,他在《流浪地球》熱度最高時發出的微博轉發量是2000,設定為“1京”。在不刷數據的前提下,大概率都是在一個參照系內上下浮動,不太可能會出現十倍百倍的數據差。而楊超越,隨便一張自拍照配個愛心,堪比90京。
——亂象三:內容質量堪憂
此外,行業更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內容創作能力匱乏。一個較為明顯的例證是,近年來電視劇的作品數量呈下降趨勢。據《2018年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2017年通過備案公示的電視劇總量在1040部~1221部之間波動,電視劇數目并非逐年增長,2017的數字已經是近五年來的第二次下降。
行業發展階段
我國電影行業發展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媒體中心期,重點主要在吸引媒體報道,通過制造新聞點,以及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增強電影的曝光量;2011-2014年,我國影視行業進入觀眾中心期,這一階段新興媒體渠道的拓寬打破了信息傳播的邊界,觀眾以及社交媒體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受到關注;2014年之后,影視行業進入電影中心期,電影營銷著重發掘電影本身的閃光點,回歸理性,以做好一部電影為出發點。
政府組合拳
——稅收政策相繼出臺
自2018年5月“陰陽合同”等一系列事件相繼爆發以來,影視圈的稅務問題便受到較高的關注。受天價片酬等負面因素影響,影視行業稅收政策收緊。10 月 2 日 廣電總局新出臺《關于進一步規范影視行業稅收秩序有關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要加強對影視行業稅收秩序的整頓力度,組織各地區稅務機關督促影 視公司、明星工作室、高收入影視從業人員進行 16 年以來申報納稅的自查自糾工作,2018 年初至今影視項目開工大幅度降低,稅收政策收緊或將對全年 影視產量造成進一步沖擊,影視公司業績將承壓。
——央視點名流量造假現象
2019年2月24日,央視新聞直播間用近7分鐘的時間披露了“數據造假,流量作弊“的產業內幕,畫面中出現蔡徐坤、易烊千璽、朱一龍等當紅藝人的微博賬號,并以蔡徐坤的一億微博轉發量為例,道出了“人為操縱流量,數據造假”的平臺亂象。
早在央視報道“流量明星數據造假”之前,1月8日,微博管理員就發布公告,“為了構建健康的微博內容生態和關系生態,鼓勵良性互動,微博站方將于近期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進行調整: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上限均為100萬,超過100萬時顯示為100萬+。
——內容題材的限制更加明確和細化
2018年以來,廣電總局多次發文強調規范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題材內容。年內《如懿傳》等多部古裝劇遭遇撤檔或轉網端播放。而在綜藝節目內容上,廣電總局也多次明確嚴格控制偶像養成類節目及影視明星子女參與的綜藝娛樂節目,減少明星娛樂、真人秀、歌唱類選拔等節目播出量。網絡視聽節目審核新規待出,臺端和網端內容監管標準趨向統一。
2018年11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強調“網上與網下要堅持統籌管理、統一標準”,并“探索建立網臺聯動的有效管理機制”。
趨勢解讀
——激情退去,資本理性回歸
從中國影視行業的投資情況來看,根據IT桔子對影視行業投融資數據的統計結果,中國影視行業的投資趨勢基本與中國票房收入走勢保持一致。從2012年開始,影視投融資事件不斷增多,在歷經2015年電影票房高速增長的大年以后,影視圈投融資數量在2016年達到頂峰;而后隨著中國電影票房增速的放緩,影視圈投融資數量也逐步減少。從2017年開始,影視圈投融事件明顯下降;2018年,國內影視圈共發起71起投融資事件,較上年同比下降了42.7%,下降幅度繼續擴大。顯然,近1年多來,影視圈的投資熱度明顯下降,即全民影視投資熱正在逐步褪去。
——觀眾取向回歸電影本位
告別了IP和明星效應的導向,2018年觀眾取向回歸電影本位,更多優質國產片進入頭部陣營。相比前一年《戰狼2》一枝獨秀,2018年有3部影片票房達30億以上且均為國產片,年度票房前十名中有六部國產影片,它們的豆瓣口碑均分高于前一年票房前十名中國產電影的均分,其中最高評分來自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影片內容和口碑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而以《無名之輩》為代表的小成本影片,雖然在票房規模上難以躋身年度前十,但憑借口碑優勢得到了數億的票房成績,投資回報率不輸頭部影片。
——數年沉淀,新一代行業脊柱鋒芒顯現
中國影視產業已經走上更加成熟、規范、專業的發展道路。不論是電影、電視劇、網生內容,近兩年的一個共通趨勢就是增長速度的放緩,告別粗放型增長模式,注重產品的頭部化、垂直化和精品化。目前,影視行業正面臨轉型升級,變革讓行業的一切快速更替,我們必須要有一股堅韌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推動行業堅實基礎,提質發展。對影視行業而言,導演則正是讓這脊梁健康成長、不可獲缺的“鈣”元素之一。
在中國電影史上,第五代導演(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在90年代,他們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對影片有著更高、更多樣的要求。而老派導演則無法很好的捕捉到觀眾的喜好,做到藝術與商業的巧妙融合。從近幾年票房數據來看,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老牌導演票房最佳紀錄不超過15億。而以吳京、徐崢、陳思成為代表的新一代導演,則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對市場與藝術的結合有著更深的理解。從下圖看到,近兩年來,新興派導演的影片均是口碑、票房俱佳的優質影片。這其中,尤其以吳京的《戰狼》、徐崢的《我不是藥神》兩部現象級影片為代表。
除了新一代導演表現亮眼外,近幾年來,一批以影視人為核心的的新興影視機構的發展也值得表揚。2018年,《超時空同居》以不到5000萬的宣發和制作成本收取了近9億票房,其背后是徐崢的真樂道文化;《西虹市首富》票房突破20億大關,背后是開心麻花編劇組建的西虹市影視;《我不是藥神》作為年度票房和口碑爆款,背后更是集合了寧浩的壞猴子影業、寧浩和徐崢參與創辦的歡喜傳媒、北京文化在內的多家出品機構。壞猴子影業的《瘋狂外星人》、北京文化的《流浪地球》宣布定檔2019年春節,前期物料發布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話題和熱度,這些新興影視機構的持續發展值得期待。
這些新興公司前期都已經有了各自的積累作為鋪墊蓄力,在影片以及導演的選擇都極為重視。例如,2016年壞猴子影業提出“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當時定制了48部電影片單,如今的《我不是藥神》就是這四十八分之一,三年磨一劍,成功有目共睹。
文化強國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影視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文化因為其可視聽的效果,可以直接的影響到觀眾。毫無疑問,我國已經是“影視”大國,在影視規模、受眾規模、熒幕數量等方面均領先全球。但在產業內容制造以及產業盈利模式等方面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根本上來看,國內影視市場參差不齊是因為不具有工業化。例如,唐探系列,盡管票房很高,但純靠電影票房本身,盈利很難有更進一層次的突破。只有將文化產業IP化運營,打造一個包括電影、劇、游戲、實景樂園、衍生品的全產業鏈才是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方向。
目前,在經歷上百年影視發展的美國,爆款早已系列化。比如漫威系列,影視公司只需要拿下版權,便可往周邊發展,一個IP便能帶來一款爆款,甚至引爆一個明星。對其上市公司估值自然也有了一套可依據的體系。而在國內,影片的票房的保證還停在完全依賴明星的“野蠻時代”。對于國內僅僅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影視行業來說,目前的環境成了影視公司必不可走的“淘汰”之路,一邊是上市公司市值不斷萎縮,一邊是市場急需優質影片,風險與機會并存的情況成了如今傳媒行業的尷尬境地。
十九大之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要的觀念轉變,將對接下來的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措施產生深刻的影響。這可以解釋影視圈最近的稅收風波等一系列社會事件。長遠來看,文化產業工業化是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國文化強國之路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走。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電影產業的發展背景、產銷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產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電影產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電影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做...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