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碳纖維行業市場格局與市場前景分析 美日產能占比超四成【組圖】
美日產能占比超四成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的新型纖維材料,具有質量輕、強度高、耐腐蝕、高模量、密度低、無蠕變、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非氧化環境下耐超高溫、耐疲勞性好等特性。碳纖維復合材料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風電葉片、汽車、體育休閑、混配模成型、電纜芯、建筑建材、壓力容器、船舶、碳碳復材、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不斷增加。2017年,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達到14.71萬噸。而且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于美國、日本、中國三大地區,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征。其中,美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最大,為3.86萬噸,比重達到26%,美日合計占比達45%,超過四成。
碳纖維在我國的發展相對較晚,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以來,隨著國內碳纖維企業的茁壯成長,我國碳纖維理論產能總體呈現增長的態勢。2017年,中國(包括臺灣)碳纖維理論產能為3.48萬噸,同比增長6.7%。產能的增加,產量也相繼提升,我國碳纖維產量從2014年的3200噸增長至2017年的5500噸。
美日企業占據全球市場
從企業角度來看,全球碳纖維企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首先是兼具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日本東麗、日本東邦等為典型代表;其次是在特定領域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比如德國西格里在汽車領域;再其次則是具備成本優勢的企業,比如Formosa、Aksa、韓國曉星等。
2017年,日本東麗、德國西格里、美國卓爾泰克(已被東麗收購)、三菱麗陽、日本東邦五家企業合計產能8.52萬噸,占全球總產能的58%。其中,日本東麗公司仍是全球碳纖維生產第一大公司,2017年產能達到2.71萬噸。
在大絲束碳纖維市場,美國赫氏占據絕對優勢,全球市場份額高達58%;其次是德國西格里,占比31%;日本三菱排在第三,占比9%;這三家企業占據了全球大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的98%,其他企業僅占剩余的2%。
在小絲束碳纖維市場,日本東麗在全球小絲束碳纖維市場份額達到26%,高出第二名的日本東邦13個百分點。
國內從事碳纖維復合材料研制及生產的企業較多,大多從事小絲束,缺乏競爭力,行業普遍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我國碳纖維理論產能達2.60萬噸。其中,產能千噸以上的公司僅有7家,分別是中復神鷹、江蘇恒神、精工集團、光威復材、中安信、蘭州藍星、太鋼鋼科。中復神鷹產能最高,達6000噸。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碳纖維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碳纖維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碳纖維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碳纖維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