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熱電聯產行業市場規模與發展前景分析 裝機規模大增【組圖】
裝機規模或超4億千瓦
集中供熱與分戶供熱相比,具有節約燃料、減輕大氣污染、節省用地、供熱質量高、低噪音、少擾民、自動化程度高、設備故障率低等優勢。我國城市集中供熱始于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改革開放推動下,城市集中供熱迎來迅猛發展。
近年來,受基建投資力度加大、城鎮化加速、供熱需求持續增長等因素影響,我國城市集中供熱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供熱面積和供熱量穩定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我國集中供熱面積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到2017年,全國集中供熱面積已達到83.09億平方米,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8年集中供熱面積預計在89.47億平方米。
供熱量來看,2008-2017年,我國城市蒸汽供熱總量呈波動變化。2016年,城市蒸汽供熱總量為41501萬吉焦,為近年來最低水平;2017年,城市蒸汽供熱總量再度回升至57985萬吉焦,2018年預計達50221萬吉焦。
相比之下,2008年以來,城市熱水集中供熱總量則逐漸增長。2016年,全國城市熱水供熱總量達到318043萬吉焦,創歷史新高;2017年,城市熱水供熱總量仍維持在30000萬吉焦以上。
在城市集中供熱中,熱電聯產承擔著重要角色。在20世紀50年代的集中供熱起步階段,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中,就包括北京、哈爾濱、西安、吉林等城市的熱電廠建設項目。當時的熱電廠以工業生產用蒸汽為主要負荷,建筑采暖負荷很小,由于工業熱負荷誤差較大,熱電廠投產后熱負荷長時間上不來,致使熱電廠的經濟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進入70年代,熱電廠建設開始增加,但也以工廠企業自備熱電廠為主,僅滿足本廠生產用蒸汽和建筑采暖的需要。改革開放后,城市集中供熱行業快速壯大,熱電聯產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86年,國務院批轉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計劃委員會《關于加強城市集中供熱管理工作的報告》,充分肯定了熱電聯產是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從政策、資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確定了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大方向。
在政策推動下,熱電聯產迎來一輪建設熱潮,目前熱電聯產機組承擔了城市熱水采暖供熱量的30%,城市工業用汽約83%。從裝機規模來看,2009年,我國熱電聯產裝機規模約為1.45億千瓦,到2016年熱電聯產裝機規模已達3.56億千瓦,2018年或達到4.3億千瓦。
行業發展前景依舊廣闊
雖然我國熱電聯產裝機規模已有很大突破,但從中長期看,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未來的工業和居民采暖熱力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這意味著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有效促進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將為實現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和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做出積極的貢獻。
此外,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情況下,還可進一步考慮采用熱電聯產替代目前既有的工業供熱和居民采暖供熱的部分小鍋爐。如果把當前30%的既有工業鍋爐和20%的既有采暖鍋爐改造為熱電聯產供熱方式,熱電聯產行業市場空間將得以進一步拓寬。
總的來說,熱電聯產是一項綜合利用能源的技術,在發電的同時,有效利用汽化潛熱進行供熱,總熱效率可達90%以上,環境污染少。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言,熱電聯產是最合適的集中供熱方式,未來發展前景仍廣闊。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熱電聯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熱電聯產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熱電聯產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熱電聯產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