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轉基因作物政策及輿論或松綁 未來市場前景可期
2017年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280萬公頃 全球占比1.47%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ISAAA)發布的《2017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1.898億公頃,創歷史新高,較1996年增長約112倍,除2015年外,連續21年實現了增長。
與全球轉基因作物蓬勃發展不同,我國作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業大國,近年來轉基因作物不僅發展緩慢。2017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僅為280萬公頃,與2016年持平,為美國3.73%,占全球總轉基因作物的1.47%。且從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變化情況來看,近年來,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下滑趨勢明顯,由2013年的420萬公頃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280萬公頃,下滑幅度達33.33%。
從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種類來看,主要為棉花、木瓜、白楊、番茄和甜椒等,而作為中國主糧的水稻、玉米均未有涉及。
全球轉基因經濟效益顯著 我國政策及輿論或松綁
轉基因作物具有增加作物的產量、改善品質、提高抗旱、抗寒、抗蟲等特性,不僅能夠節約、改善土壤環境,還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數據顯示,轉基因作物商業化21年間(1996-2016年)累計使作物產量增加6.576億噸,累計為全球1 600-1700萬農民帶來了1861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其中美國轉基因作物經濟收益為803億美元,全球占比達43.15%;其次為阿根廷,經濟收益為237億美元,全球占比達12.74%;第三的為印度,轉基因作物經濟收益為211億美元,全球占比達11.34%。
與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全球占比相比,中國轉基因作物的經濟收益較高,1996-2016年累計達196億美元,全球占比達10.53%。
轉基因作物產生的巨大經濟、生態效益使得各國對轉基因作物的發展持積極支持態度,我國也不例外,早在2008年,國家就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該專項計劃用15年時間,投入經費240億元人民幣(國家投入120億元)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并計劃于“十三五”結束時實現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6億畝,即4000萬公頃。
然而,由于盡管政府積極支持轉基因的發展,但由于對轉基因科學普及不夠,致使國人對轉基因產品十分排斥,極大的阻礙了國內轉基因商業化進程。
隨著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快速發展,面對國內轉基因的落后現狀,政府開始重視轉基因作物的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并首次提出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為未來商業化打造外部條件;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明確表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引發業界諸多關于轉基因農產品商業化的思考;也是在8月,農業部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進行了十一項修改,對成立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委員會、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的可追溯管理做出了諸多規定,讓在商業化和食品安全等問題上備受爭議的轉基因農產品迎來輿論“松綁”。
我國農作物種植面積大 轉基因作物未來前景可期
政策和輿論的“松綁”或即將“松綁”,以及我國規模龐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都為轉基因作物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作物種植面積達1.67億公頃,其中玉米播種面積3676萬公頃,大豆播種面積722萬公頃,油菜籽播種面積733萬公頃,棉花播種面積338萬公頃。
2017年全球四大轉基因農作物應用率分別為大豆77%、玉米23%,棉花80%、油菜30%。按此轉化率計算,我國四大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空間達1892萬公頃,是2017年的7倍左右。因此,未來隨著轉基因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轉基因產品的普及,我國的轉基因作物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生物技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生物技術產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