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餐飲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西餐及休閑餐飲市場產品服務趨于大眾化【組圖】
餐飲市場出現多元增長點,特色餐飲、新餐飲發展特點明顯
在國民經濟結構呈現新變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餐飲的消費結構加快向多樣化、特色化、品質化升級,品質品牌餐飲引領作用顯著。餐飲業在擴內需、促銷費、穩增長、惠民生方面作用強勁,餐飲市場繼續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特色餐飲高質量發展特點明顯。伴隨著消費升級,餐飲業整體朝著兩個方面發展,一種是特色、文化餐飲,滿足個性化、多元化、社交化的消費去修,一種是連鎖餐飲零售化、工廠化,滿足快速化、便捷化的消費需求,“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以及“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的模式有了新發展,老字號企業也在特色化、創新中傳承發展。
團餐表現突出,增長最為明顯。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受調查的125家團餐企業總營業收入達185億,較2016年增加了21.71%,估測整個團餐行業整體營業收入增幅近30%,整體規模近萬億。
在線外賣市場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達到2046億元,增長23%,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到3億人,同比增長18%,遠高于餐飲大盤增速,對餐飲收入增長起到拉動作用。外賣品類不斷擴張,品質不斷提升,三四線城市覆蓋增長迅猛。
新餐飲成為行業創新主要驅動力。2017年,隨著消費市場的年輕化,新技術的全面導入,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幾月,有共性到個性,由守成到創新,具有互聯網時代特征的新餐飲已經形成。以智能餐廳、單一品類的新餐飲與新零售相結合,催生跨界新模式。新餐飲成為行業創新的主要驅動力。
火鍋品類繼續受到市場熱捧。餐飲業中,火鍋營業額占據很大比重,美團數據顯示火鍋是細分品類中規模最大的一個。2017年,火鍋業增長表現良好,其中麻辣火鍋增長較快,尤其是串串香等小餐飲品類發展迅猛。
西餐及休閑餐飲市場盈利水平下降,產品服務趨于大眾化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公布的數據,西餐及休閑餐飲2017年每平米營收達1.45萬元,比2016年下降2.35%;由于人均消費增加、價格提高等原因,每餐位營收達4.28萬元,同比增加1.48%。每餐位營收增幅不及每平米營收降幅,說明擴大店面獲得市場的手段已不再是最佳方案。
2017年,西餐及休閑餐飲營業支出最高的仍是原料進貨成本,三項費用中人力成本比例相對最高。但是,在各項支出的增長方面,人力成本提高幅度最大,能源成本、房租成本的上漲也超過了原料進貨成本。
2017年,西餐及休閑餐飲的平均毛利率所有下降,由于各項支出的增長,平均凈利率比2016年下降了1.26個百分點。凈利、毛利的下滑也可以從側面反映2017年西餐及休閑餐飲的各項稅費合計支出降低的現象。
2017年,西餐及休閑餐飲在高檔餐飲市場中的人均消費金額、消費人次均有大幅下降;由于價格抬高,中檔餐飲市場中雖然消費人次下降,但人均消費金額上漲。十分明顯的變化就是,大眾餐飲市場中,西餐及休閑餐飲消費人次同比增加35.55%,同時由于價格親民,人均消費金額上漲幅度不及消費人次增幅。
在早期,西餐行業所對應的消費者屬于中產、富裕階層,收入水平較高,期待接受新鮮事物,且年齡在30-50歲之間。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一現象已經有了改變,在一二線城市,中產、次中產階層已經成為了消費大軍的主力;年齡上也有了變化,主要是25-40歲。而在三四線城市,西餐消費者看仍然保持在富裕、中產階層,但年齡上,則與一二線城市相同。
前瞻認為,西餐行業已經出現了三個改變:
由本色化向本土化轉變——這個特征主要表現在產品研發的持續性,西餐廳為了適應當地的市場,已經在菜品、口味、選材上進行了適合當地消費者接受的改變;
由品質化向品牌化轉變——市場上出現了連鎖經營的西餐廳開始從品質化向品牌化開始轉變,比如形象、品牌、管理等方面達到統一,以此獲取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由單一化向規模化轉變——由單一化向規模化轉變,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以中央廚房為特點的西餐廳的出現。
以上數據和分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餐飲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主要分析了國際餐飲行業發展現狀;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現狀;中國正餐、快餐、火鍋、休閑等細分餐飲市場發展狀況;中國重點城市餐飲行業發展狀況;國內外知名餐飲企業經...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