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戰愈演愈烈,原油進口權開放是重要誘因
國內成品油價格溫和調整
7月21日24時,今年第14次成品油調價窗口開啟,這是國內油價在今年的第5次上漲。今年以來,我國已經歷14輪成品油調價周期,其中5次上調、6次下調和3次擱淺,漲跌互現。總體來看,2017年成品油價格成平穩下降趨勢,截至此次調價,2017年汽油價格每噸累計下調530元,柴油價格每噸累計下調505元。從北京和上海兩地的情況來看,北京92號汽油價格從年初的6.54元/升下降為如今的6.06元/升;上海從6.51元/升下降為6.03元/升。
圖表1:2017年以來北京和上海92號汽油歷次調價(單位:元/升)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兩桶油牽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與全國成品油調價的溫和趨勢不同,今年3月以來,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牽頭的“價格戰”不斷升級,“兩桶油”與地煉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也愈演愈烈,并由山東、河南、浙江、廣東等省份持續向全國范圍擴張,就連北京這個很少實施降價措施的城市,也開展了促銷活動。
其中,山東地區的地煉企業與兩桶油的價格戰尤為激烈,今年上半年山東部分地區的油價已跌破4元,4.5元/升已是普遍現象。這主要由于山東是我國地煉企業最為密集的省份,其地煉企業已超過40家,煉化產能占全國民營煉油市場份額的70%左右,并占據山東省約60%的加油站,因此與“兩桶油”之間的碰撞也就更加激烈。
原油進口權的開放為此次價格戰提供先決條件
目前,我國加油站成品油零售定價遵循兩個規則:一是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成品油最高零售價,加油站可以在不高于這個價格的范圍內自主定價;二是考慮綜合成本,以不低于成本價出售。因此,基本上誰的成本更低,其價格戰就越有底氣。
中石油和中石化就不用說了,作為中國石油的巨頭,他們享受著政策、原料、終端網絡等優勢,在石油行業中處于壟斷地位。而對地煉企業來說,自2015年地煉企業獲得原油配額及相關原油進口、成品油出口的資質以來,他們具備了與“兩桶油”同臺競爭的資本。
之前,受石油體制限制,少數央企控制了原油進口權,地煉企業只能加工燃料油,不管是在成品油質量還是在原料成本上,都無法與央企相抗衡,而地煉企業原油進口權的開放,為此次價格戰提供了先決條件。截至2017年5月,我國共有22家地煉企業獲得原油進口權,另有7家地煉企業處于待批復狀態,還有多家已遞交了申請,已批、待批、申請中三方總計的進口原油使用配額將在1億噸以上,是2016年原油進口總量的1/4。
利潤高企是此次價格戰長時間持續的重要原因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桶油與地煉企業的價格戰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高額的利潤是他們能持續打價格戰的重要原因。
隨著地煉企業原油進口權的開放,以及國際原油價格的下跌,使其原料成本得到大幅下降,開工率和利潤均得到大幅增長。從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提供的數據來看,2016年山東省地煉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25億元,同比增長21.7%;實現利潤138億元,同比增長60%。
因此,盡管此次如此大范圍的實施降價,但對地煉企業來說仍在可控范圍之內,這也導致這場價格戰持續如此之長。
圖表2:2016年山東省地煉企業利潤增長率(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以上觀點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將幫助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企業、學術科研單位、投資企業準確了解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行業最新發展動向,及早發現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行業市場的空白點,機會點,增長...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