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和形勢預測
一、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
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總體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活力增強,企業效益明顯好轉,盈利能力提高,進出口總額降幅繼續收窄,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1、總體運行平穩向好。
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3689.3億元,增長5.0%,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4.2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2015年的總體走勢是上半年變化較快,下半年基本平穩。從月度變化看,年初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同比增速逐月下降,在4、5月份達到低點,6月份開始緩慢提高。
2、中小型企業活力增強。
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共7.8萬家,比上年增長3.6%。其中,小型企業6.6萬家,占84.5%,較上年上升0.6個百分比。三大食品行業中,小型企業數量為3.3萬個,占85.6%,較2014年增加0.7個百分點。從經營情況看,大、中、小型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27.3%、25.9%、46.8%,其中,大型企業占比較2014年下降0.5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占比分別上升0.3和0.1個百分點。中型企業雖然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僅為3.7%,但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6.3%,經營質量提升。
3、企業效益明顯好轉。
國家降息、減稅、清費等政策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節本增效產生積極作用。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2908.0億元,增長5.3%,較2014年上升3.1個百分點,高于工業利潤增速7.5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7%,高于工業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0.9個百分點。上繳稅金總額12269.6億元,增長5.0%,較2014年下降2.0個百分點。從企業平均成本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2元,基本與上年持平,低于全國工業2.9元。
4、進出口總額降幅繼續收窄。
受人民幣匯率貶值影響,農產品加工業進出口總額降幅繼續收窄。2015年,食品行業主要商品累計進出口總額901億美元,全年共下降2.0%,降幅較1-11月收窄1.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為42.4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471.6億美元,下降2.5%;進口金額429.2億美元,下降1.4%。按主要產品看,出口下降較快的是谷物初加工品,出口量下降11.9萬噸,比2014年下滑37.4%,肉類也略有下降,干/堅果、茶葉、冷凍飲品、貝參蛤產品出口情況較好;進口方面,主要是植物油產品、冷凍水產品和乳品的進口金額下降較快,分別下降70.6、40.6和31.8萬美元;進口金額增長較快的大宗產品有冷凍畜禽肉、酒精及酒,小宗產品中的糖果、烘焙、方便食品以及蜂產品、保鮮水果等進口增長也較為迅速。
5、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全年農產品加工業(不含中藥)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4712.9億元,增長10.2%,低于上年6.2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制造業2.1個百分點。分行業看,三大食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合計19940.3億元,同比增長8.6%,拉動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9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4.4%,增速最高;農副食品加工業和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分別增長7.7%和4.4%。
6、區域結構加速調整。
2015年,各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增長出現分化,其中,中部、西部地區總體發展較快,東部、東北多數省份增長放緩。東、中、西和東北地區的主營業務收入結構比為50.6∶25.2∶15.7∶8.5,中、西部地區占比分別上升1.0和0.4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最好,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于全國3.0個百分點,除山西省外,其它5省增速在6.4%-10.8%之間。31個省區中,增速超過10%的有6個省,分別是東部地區1個(福建),中部地區1個(湖南),西部地區4個(貴州、寧夏、云南、重慶)。
二、農產品加工業形勢預測及重點問題
當前,農產品加工業經歷局部市場飽和以及結構性產能消化期,承受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高企的“地板”雙重擠壓,新常態特征明顯,一些特殊的困難和問題單純依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
1、行業去庫存壓力較大
長期以來,農產品加工行業傳統產業過剩問題嚴重,庫存壓力高企。2015年1-10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累計庫存達到19366.5億元,同比增長4.7%,較年初增加989.6億元,其中僅10月份新增庫存就高達235.5億元。預計2016年,農產品加工業庫存不容樂觀,去庫存壓力依舊較大,不僅增加企業倉儲、人力盤點等費用,還占壓大量資金,對企業的現金流造成巨大壓力。
2、用地難和融資難最為突出
一是用地難。農用地、工用地兩不靠,專用原料基地和初加工設施用地土地流轉困難,流轉費用1200元/畝、年;加工企業用地由于畝產稅收少、投資強度弱,一般難以拿到用地指標;征地花費時間長、用地審批慢、辦證難、時效性差。二是收購資金融資難(貴)。加工企業前建基地、后連物流,一次性收購原料常年加工,流動資金壓得多,特別是季節性收購資金貸款難,“有買原料的錢就沒生產的錢”。據抽樣調研,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只有20%能夠滿足貸款需求,50%的只能滿足一半,30%的很難滿足。抵押物只有房地產和機械裝備,倉單、出口定單、農產品、林權證、流轉土地經營權等不能抵押,即便是試點地區,也是是按預期收益的2折至5折放貸。四川9縣30萬畝抵押僅貸到2億元。各種評估費、擔保費、保險費、公證費等占到融資額15%-18%,利率大多上浮30%-40%,實際利率在10%以上,46%的企業認為融資成本上漲。
3、企業各類負擔加重
農產品加工企業運營成本上升較快。企業平均稅負約占銷售收入的8%-10%,而利潤僅為銷售收入的3%-5%。加工企業進項稅為13%,銷項稅為17%,4個點不能抵扣。出口退稅率偏低,罐頭、果汁、桑絲加工產品出口退稅率為15%,水產品加工為13%,玉米淀粉、酒精為5%。初加工享受不到農用電優惠,現用電價為0.88-1元/度。各類原料價格與2005年相比上漲了66%-108%,能源、動力價格上漲了74%,勞動力成本近8年漲了近二倍左右,企業財務費用同比增長10.71%,而大部分農產品加工制品價格上漲僅為80%。
4、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
一是加工專用品種嚴重缺乏。如美國專用玉米品種3000多個,我國只有100多個品種,我國小麥、蘋果、柑橘等都缺乏相應的加工品種。二是產地初加工水平低。每年產后損失3000億元,相當于1.5億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三是主食加工滯后。目前城鎮居民約70%、農村居民約40%的谷物類主食依賴于市場采購,但大量主食產品依賴作坊和攤販生產和供應。四是綜合利用不足。農產品副產物和加工副產物的60%以上沒有得到循環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企業平均耗電量、耗水量分別是發達國家的2倍和3倍以上。五是布局比較分散。農產品加工企業85%是規模以下企業,95%是點狀分布,產業分工不夠,資源不能共享。六是創新能力不足。模仿多、創新少,引進多、自創少,單打獨斗多、聯合創新少,技術裝備比發達國家落后20-25年,核心設備主要靠進口,多數企業缺乏品牌宣傳推介資金。七是主產區加工業落后。產加銷未能整體構建,缺乏產能轉移承接平臺,中、西部只占到全國的29.9%和15.3%。八是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化服務機構不足,覆蓋面小,服務功能同質化、針對性不夠強,難于與企業有效溝通對接。
總體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水平不高,與國外差距較大。我國農產品加工率只有55%,低于發達國家的80%,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肉類加工率只有17%,低于發達國家的60%。
三、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深加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的食儲藏和果蔬產后損耗率分別高澎和25%,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農產品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之比僅為0.38:1;產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而且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和裝備普遍落后于發達國家10-80年,各種高新加工技術的應用很不普遍。盡管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對農產品深加工越來越重視,逐漸加大了投入。但由于基礎薄弱,起步較晚,中國的農產品深加工業距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2、更關注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當前,我國城鎮居民的食品消費已經逐漸從單純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高、營養好、品種全、方便化和安全性的時尚轉變,特別是工作和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變化,安全衛生的綠色產品正逐步成為食品消費的主流和方向。
3、全球化規模型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我國有5萬多食加工企業,僅有100多個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而且多數以鄉鎮企業、私營企業或集體業為主要形式,有的甚至是一些手工作坊,對國外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挑戰根本無力應戰。做大規模,可以擴大產量,降低成本,可增強資金和技術實力,及時開發市場需要的品種;可以樹立品牌,打名牌戰略,提高知名度影響力。大規模的衣產品加工企業不僅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而且可以與其它產后相關產業形成良性互動,刺激農產品銷售,對農業生產起著積極地龍頭作用。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