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法出臺 整治票房造假有新規
2016年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獲表決通過,并將于2017年3月1日起實施。作為我國文化領域的第一部法律,《促進法》對電影產業乃至整個文化產業將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電影市場持續火熱
根據《2017-2022年 中國電影院線和電影院運營模式及投資策略規劃分析報告》,2007-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快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8.12%。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68%,為“十二五”以來最高增速。2016年上半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為245.82億元,同比增長21.41%,延續內地影視爆炸式增長趨勢,其中《美人魚》累計票房33.92億元,成為上半年最賣座影片,也引發觀影狂潮。
圖表1:2007-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廣電總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票房造假行為不斷
然而,在中國票房高速增長的背后,也展開了一場關于票房造假的質疑與爭論。2016年1月,全球權威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認定《捉妖記》“操縱票房數據”,撤下了《捉妖記》的頁面,并聲明“因沒有準確來源,不再提供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數據”。目前,在Box Office Mojo上,還能看到2015年以前的所有中國票房數據,但是2016年的票房數據僅停留在元旦期間上映的《唐人街探案》,之后再也沒有更新。
之后的4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發布調查視頻,揭秘電影《抓妖記》票房造假現象。調查顯示,有影院把《捉妖記》的公益場次放在凌晨放映,而票房數據顯示,凌晨場次不僅場場爆滿,而且上座率達到了108%。根據片方的最終公告,《捉妖記》的公益場次放映票房總額是4042萬,事實上,按成本價計算,片方最少花400萬元即可買到4000萬元的票房。
無獨有偶,2016年3月,電影《葉問》僅放映了兩天,就因為涉嫌票房造假,受到電影局的調查。官方調查結果顯示,《葉問》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
票房注水現象,已經成為電影行業的潛規則,不少片方采用午夜包場以及花樣包場等方式買票房。而此次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就對虛假票房制定了嚴格的處罰措施。
打擊虛假票房有新規
《促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應當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提供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第五十一條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有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五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情節特別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
《促進法》的出臺,將有利于規范電影市場,戳破虛浮泡沫,有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然而,其落地成效,還有待考量。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 中國電影院線和電影院運營模式及投資策略規劃分析報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