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洲、日本智能電網發展模式分析
由于國情不同,各國發展智能電網的基礎和側重點有所不同,發展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區別,以下將對各地區的智能電網發展模式進行分析:
一、美國智能電網發展模式
美國智能電網發展戰略推進過程,較清晰地表現為3個階段,可歸納為“戰略規劃研究+立法保障+政府主導推進”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國家發展戰略推進模式,如下所示:
(1)前期戰略研究與規劃階段(2001-2007年)
在美國前總統布什以及美國能源部(DOE)的大力推動下,2002-2007年,美國依次形成了“國家輸電網研究(2002)”、“Grid2030——美國電力系統下一個百年的國家愿景(2003)”、“國家電力傳輸技術路線圖(2004)”、“電力輸送系統升級戰略規劃(2007)”等具有延續性的系列戰略研究與規劃報告,為后續立法和政府主導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
(2)立法保障階段(2007-2009年)
在美國智能電網發展進程中,2份法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別是2007年年底由美國前總統布什簽署的《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EISA2007)和2009年年初由美國現總統奧巴馬簽署的《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ARRA2009)。EISA2007第13章標題就是智能電網,它對于美國智能電網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不僅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智能電網發展戰略的國策地位,而且設計了美國智能電網整體發展框架,就定期報告、組織形式、技術研究、示范工程、政府資助、協調合作框架、各州的職責、私有線路法案影響以及智能電網安全性等問題進行了詳細和明確的規定。ARRA2009進一步加大了智能電網戰略推進力度:
①提供45億美元財政撥款用于智能電網相關工作,以及65億美元財政貸款權用于建設電網基礎設施;
②對EISA2007進行了修訂,包括把智能電網投資的政府補貼由20%提高至50%,把補貼對象范圍拓寬至電力公司以外參與方,要求加強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的開放透明度等。
(3)政府主導推進階段(2008年至今)
在2份法案指導下,以DOE為首,美國相關政府部門從2008年起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來推動智能電網建設,主要可以歸納為5個方面:
圖表1:美國推動智能電網建設的方法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經過采取上述一系列行動,目前美國在組織機構、激勵政策和標準體系、關鍵技術研發、宣傳和人力資源保障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為后續開展較大規模智能電網建設打好了基礎。
二、歐盟智能電網發展模式
歐洲智能電網的發展主要以歐盟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撐。與全球其他區域主要由單一國家為主體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的特點不同,歐洲智能電網的發展主要以歐盟為主導,由其制定整體目標和方向,并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撐。
歐洲智能電網發展的最根本出發點是推動歐洲的可持續發展,減少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圍繞該出發點,歐洲的智能電網目標是支撐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的靈活接入,以及向用戶提供雙向互動的信息交流等功能。歐盟計劃在2020年實現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其能源總消費20%的目標,并完成歐洲電網互通整合等核心變革內容。
歐洲智能電網的主要推進者有歐盟委員會、歐洲輸電及配電運營公司、科研機構以及設備制造商,分別從政策、資金、技術、運營模式等方面推進研究試點工作。
圖表2:歐洲智能電網的主要推進者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日本智能電網發展模式
(1)組織體系
日本智能電網由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主導,產官學結合,2009年11月在經產省設立“下一代能源社會系統協議會”,以構筑環境和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社會、大幅度引進新能源、滿足下一代汽車的新需求、實現電力的穩定供給為宗旨,經產省內設“智能電表制度研究會”、“下一代送配電系統制度研究會”、“蓄電池系統產業戰略研究會”、“下一代汽車戰略研究會”、“下一代送配電網絡研究會”、“下一代能源系統國際標準化研究會”、“智能社區論壇”等12個相關研究會,對智能電網的相關問題在經產省內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
2010年以后,隨著國內外智能電網和智能社區進入實證階段,為掌握巨大智能電網主導權,由日本經產省和超過500家企業以及團體成立官民協議會——“智能電網聯盟”。聯盟的會長單位是東芝公司,干事單位由伊藤忠商事、東京燃氣、東京電力、豐田汽車、日揮、松下、日立制作所、三菱電機組成,下設國際戰略、國際標準化、發展路線、智能家居等4個工作組,開展智能電網戰略研究和技術提攜。
(2)重點推進項目
經產省根據日本企業在智能電網的技術先進性,選出了7領域26相重要技術項目作為發展重點。如輸電領域的輸電系統廣域監視控制系統(WASA)、配電領域的配電智能化、儲能領域的系統用蓄電池的最優控制、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充電和信息管理和智能電表領域的廣域通訊等列入其中。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