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推進港口資源整合 港口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促進作用分析
日前,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部省聯席會議召集人楊傳堂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發展部省聯席第一次會議。
楊傳堂強調,要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高水平高起點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要提升黃金水道功能,推進干線航道系統化治理和支線航道建設,加快推進船型標準化,健全智能服務和安全保障系統。要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強化港口分工協作,發展現代航運服務,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要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優化完善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網絡,加強國際運輸通道及南北縱向通道建設。要大力發展聯程聯運,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鼓勵發展多式聯運,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要積極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形成城市群交通網絡,大力推進城鄉公共交通發展。要推動交通運輸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集約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強化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
圖表1:中國五大區域港口布局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港口碼頭行業研究小組整理
港口是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是實現外向型經濟的窗口,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港口經濟在區域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競爭力
產業集群將形成集群效應。這些效應的產生將使區內企業具有區外企業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從而促進產業集群區內企業競爭力的形成或提升,接著通過競爭力的傳導機制,促進區域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力優勢理論,國家競爭力優勢說到底是若干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并不僅僅來源于其自身,還與其供貨商和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產業集群最直接的結果便是同一產業及其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在地域上的集聚,因此認為產業集群是國家產生比較優勢形成的原因。美國國家競爭力決定于其高科技產業競爭力,而高科技產業競爭力決定于硅谷等高科技產業集群。中國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來自珠三角、長三角、閩南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群。
中國目前外貿依存度較高,在沿海區域建設港口產業集群可以有效利用區域資源,并且通過集群內企業的協作與創新,形成港口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并帶動和強化整個區域的競爭優勢。
二、創立區域品牌,提高開拓市場的能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產品需要品牌,企業需要品牌,一個區域的發展也需要品牌。而產業集群的品牌效應與區位效應能夠極大地促進區域的市場開拓能力。
港口集群形成區位品牌后,可以利用品牌價值的無形資產,加強營銷網絡功能,獲得縱向一體化利潤。同時,集群內那些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實力和品牌的企業又能以自身品牌的影響增強區域品牌的效應。與單個企業、單個產品的品牌效應相比,一個地區的品牌效應更形象、更直接,因為它是許多企業品牌的聚集和提煉。
國際上著名的鹿特丹港就形成了煉油和化工業的重要基地,全球著名煉油及化工企業,如殼牌、埃索、科威特石油公司都在鹿特丹港落足。港區擁有4個世界級的精煉廠、30多個化學品和石化企業、4個工業氣體制造商、12個主要罐存和配送企業,煉油及化工業占據了港區48km2面積中的約60%。食品工業是鹿特丹港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工業基地,存儲、加工以及運輸公司全集中在鹿特丹港區,像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知名企業的入駐,又進一步提升了鹿特丹港的國際知名度,開拓了其市場。
國內廣東省珠江市臨港工業區經過10年的發展,形成了以石化產業為主導的臨港重化工業格局。它吸引了來自世界10多個國家的110多家知名企業,包括BP、中國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團、美國氣體、和記黃埔、長江實業和德國阿爾塔納等。港區內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增強了珠江的區域品牌效應,而同時,區域品牌又能對集群內的企業或產品產生暈輪效應,使得區域能夠吸引更多的經銷商、供應商、投資者以及各類人才。
三、產業集群推動當地經濟增長
產業集群在推動當地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OECD也證實區域集群中企業的收益比平均企業高2%-4%。世界的財富大都是一個個集群區域創造的。擁有美國硅谷的加利福尼亞州,其經濟總量相當于世界各國經濟總量排名的第11位。印度約350個集群創造了印度制造業出口額的60%。浙江省產值超億元的產業集群就達300多個,在這些集群內的企業大約有13萬家,就業人數約600萬人,總產值占全浙江省的60%,產業集群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約高于全浙江省的經濟平均增長率3個百分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港口碼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港口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更突出。港口經濟是陸地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結合,具有強烈的外向性,因而更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港口經濟促進了大城市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美國有以紐約港為中心的東部海岸經濟圈;日本有以東京港為中心的東部海岸經濟圈;韓國有以釜山港為中心的西部海岸經濟圈;中國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以廣州、深圳、香港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圈。
再以鹿特丹港為例,它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是巨大的,已成為鹿特丹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城市綜合功能的重要依托,甚至是荷蘭的經濟中樞。早在2000年,鹿特丹港的直接和間接雇員達30多萬人,僅在其他服務行業,例如保險、船級社、代理、律師、貨運代理、船舶經紀人等就為這一地區提供了14000個工作崗位。港口及臨港產業對鹿特丹市GDP的貢獻率達到34%,對社會就業貢獻率達到2l%。到2003年,鹿特丹港口及相關輔助產業經濟已經占到了整個國家GDP的11%。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