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晶硅產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光伏發電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光伏從業人員近50萬人,總產值逾3000億元,占據全球市場份額70%以上,其中80%以上的產品必須依賴出口。這說明,在國內未全面出臺光伏應用政策前,我們的光伏產品雖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很被動,光伏產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我國光伏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技術不成熟或裝置落后下的降成本問題
大家都清楚,我們的企業大部分都建在技術、設備國際發達國家的封鎖和壟斷時期,往往一次性投入成本高,且部分企業未配套先進的回收裝置,就是配置了配套的回收裝置,又效果不明顯或無法投入運行,副產物利用率低,處理成本高且給環保帶來壓力。由于高投入遇到低價格期,企業陷入改造成本更大、不改造也虧損的困境,在這種困惑下只有關停。
2、小規模低產能下的虧損和環境問題
所謂小規模,就是指2011年國家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以前投資建設的多晶硅企業,不符合3000噸/年生產能力的準入門檻,在本身難以維持運轉的情況下,未配套副產物回收循環利用的氫化裝置,環保難以達標,綜合電耗難以控制在100千瓦時/千克以內,被迫關停和淘汰。
3、自有資金不足或無自有資金下的運營問題
從原則講,企業投資項目建設,必須達到規定的自有資金比例,這是多年來企業發展的經驗。而我們的部分多晶硅企業,為了盲目追逐高額回報,在沒有原始積累的情況下一味追求可觀的利潤,忽視或低估市場規則,把市場靜態化,結果大家非常清楚,高成本投資、無資金周轉導致大部分多晶硅企業半停產或不投產,無法扭轉虧損局面。
4、不掌控供銷權力下的經營脆弱問題
在國內未出臺一系列應用和補貼政策前,我國的光伏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一旦國際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則對我國的太陽能產品就會形成致命的打擊,企業無力扭轉和運作,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市場話語權,產品的供銷和接納量我們自己說了不算,掌控在發達國家手里。
針對多晶硅企業存在的問題,內蒙古鋒威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下解決方案:
1、預測好市場接納量,避免形成新過剩。
多晶硅企業在創新和技術革新過程中,不能再盲目的上馬和擴大規模,一定要考慮市場的接納量,以銷定產,以質定產。如果2014年全球按照47GW的新增裝機量、90%的晶硅電池、每瓦5克的多晶硅耗量計算,全球太陽能多晶硅需求約21.5萬噸。如果考慮過剩電池量與庫存,則2014年全球多晶硅實際需求可能為26.53萬噸左右,其中國內需求預計為18.63萬噸左右。也就是說,我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把好自身的產量,掌握好國際國內今明兩年的總需求量,共創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秩序。
圖表1:2008-2014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做好技術研發工作,樹立成本意識。
今后,不管經營和從事什么產業,暴利一去不復返,只能靠技術、質量、成本優勢生存和發展。一句話,誰將多晶硅的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誰就利潤空間大,競爭實力強。就多晶硅價格而言,短期反彈空間與反彈周期均有限,甚至可能不會出現反彈,中長期仍然看跌。在成本管理方面,一是要發揮好企業自身和地區優勢,比如電價優勢、工藝技術優勢、資源優勢等等方面。二是強化技術含量,提升回收利用率和轉換率。三是避免大馬拉小車的經營弊端,做到產出多少運轉多少裝置生產線,從設備利用和資金成本角度降低費用。
3、與下游企業建立好長期合作關系。
從多晶硅生產企業講,其產能主要通過產業鏈中下游接納和消化。由此,上游企業必須與產業鏈中下游加工企業建立好長期的協作關系,確保上游產品銷路暢通,做到產供銷一體化。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隨著光伏產業鏈產品價格的下滑、政府扶持政策的調整、企業優勝劣汰,我國光伏發電產業有望走出低迷,得到較快發展,尤其是分布式光伏發電潛力較大,光伏發電產業景氣度回...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