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第一使用大國 工業自動化是方向
世界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2014年世界機器人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生產使用的機器人總量將由現有的16.2萬部增加到42.8萬部,而北美地區預計總使用量為29.2萬部,歐洲最大的五個經濟體總計為34.3萬部,中國將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第一使用大國。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共銷售3.7萬臺工業機器人,占全球銷量的20.67%,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4年,工業機器人行業銷售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0.019%上升至0.020%,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重要。
圖表1:2008-2014年工業機器人行業銷售收入占GDP比重變化趨勢圖(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和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類似,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的三大主要種類為焊接、搬運、噴涂。現階段,我國工業機器人一般運用在制造、安裝、檢測、物流等生產環節,應用于汽車整車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低壓電器、電力、IC裝備、軍工、煙草、金融、醫藥、冶金及印刷出版等眾多行業。近幾年,除汽車工業外,電子、物流等行業的機器人安裝數量增長也很快。
圖表2:國內工業機器人主要用途(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工業機器人使用成本僅為人工的23%。工業機器人產品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每年成本約5萬元,而三個成熟的焊接技工每年的成本達到7.2萬元*3=21.6萬元。從這個比較可以直觀看出,一臺工業機器人在產生相同效益時,投入的成本是使用人工成本的23%。這個比例將大大降低企業的制造成本,為企業盈利提供廣闊空間,也提高了企業的價格競爭優勢。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就意味著企業投資工業機器人2-3年即可收回成本。
回顧中國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人口紅利相互疊加為制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今天,劉易斯拐點隱現和人口紅利逐漸減弱,導致傳統依賴廉價勞動力成本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從而促進了制造業轉型期對機器人的需求:一方面,勞動力價格上升給企業帶來直接成本壓力,促使企業使用機器替代人工;另一方面,勞動力價格上升預期也推動企業推動機器普及和提升來規避未來勞動力價格繼續上升的風險。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設備的應用能將工人從繁重或有害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解決當前勞動力短缺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工業機器人動作準確性高、具有可控的生產能力,可以提高產品穩定性,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加快產品更新周期。
中國版的“工業4.0”的背景下,在制造業面臨升級壓力和人口紅利消失的情況下,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進入快車道。機器人成本的下降,加之人工成本的上升,使得“剪刀差”出現,越來越多的行業將加快推進“機器人替代人”的過程,工業自動化將是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自然成為企業較理想的選擇。據IFR統計顯示,2005-2014年期間,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國工業機器人未來的增速可達30%以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