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質肉頻現 農產品冷鏈物流之過?
近日,洋快餐巨頭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再次因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變質肉”事件遭受食品安全和信任雙重危機。“變質肉”事件暴露出中國食品供應鏈的漏洞,食品供應鏈管理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治理食品供應鏈漏洞需要深入到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下面我們重點分析的是流通環節。
近幾年,中國出現了專門針對快餐業的冷鏈物流中心及加工中心的企業,其冷鏈體系也并來達到完整狀態,與上游種植、養殖基地,半所品加工供應商,但尚未建立起穩定的、緊密銜接的冷鏈服務網絡,因此就整體冷鏈體系來看,還未形成鏈,只存在于建立起節點的狀態。當然國內更多的普通連鎖快餐企業連基本的常、低溫物流中心與加工中心體系還未建立。
目前,國內發展較快的中餐類連鎖快餐企業也陸續在主業務區(比如:北京、深圳、上海)規劃建立服務干自有企業的物流(常溫、冷鏈)及加工中心,比如:北京的吉野家、呷哺呷哺、深圳的面點王、嘉旺城市快餐、麗華決餐、味干拉面等等,中式快餐企業的物流及加工中心由子在建設之初即定義為企業內物流,較少對外提供服務。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肉類冷鏈還未形成完善獨立的體系,數據顯示,白條肉、熱鮮肉約占全部生肉上市量的60%左右,冷鮮肉和小包裝分割肉各自僅占10%,肉制品產量只占肉類總產量的15%,與發達國家肉類冷鏈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類總產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不能適應城鄉居民肉食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滯后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肉類產業的發展。根據肉類商品化率70%計算,可以得出,2013年,我國肉類流通量約為5976萬噸。
圖表1:2006-2013年中國肉類流通量走勢圖(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目前,中國肉類消費主要的冷鏈產品是冷鮮肉、冷凍肉和一些需要低溫的肉制品。這些低溫肉的銷售主要是以大型超市為主。而這些超市的冷鏈配送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完全依靠第三方物流來進行配送;另一種是超市具有自己的冷藏車,如華潤超市;最后一種是超市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協議專用部分冷藏車,如Teseo。
中國目前有肉類冷庫1萬余座,這占據了中國冷庫總體數量的1/3多,其中山東和河南的肉類冷庫數量最多,這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地方具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在凍肉和冷鮮肉方面,河南省和山東省雙足鼎立,兩省產量合計相當于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貨物發往全國各地;除這兩省之外,遼寧、湖南和四川省產量也相對較高,主要發送到臨近區域或省內消費。此外,目前我國肉類企業擁有的冷藏車數量嚴重不足,約有3萬輛,80%-90%左右的禽肉都是用普通卡車裝運,而美國擁有20多萬輛,日本擁有12萬輛左右。可見,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