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液試制成功 血液制品成本下降值得期許
2014年4月15日,英國《每日電訊》報道,英國科學家通過營造類似于人體的生物環境,將誘導性多功能干細胞培育成紅細胞,并最終制造出萬能的O型血。雖然目前尚未通過人體試驗,但可以想象,一旦通過并實現大規模生產對于緩解目前全球用血難將具有重要意義。
之所以說人造血液的成功對于血液制品行業具有重要意義是因為血液制品相比普通化學藥和生物藥有其與眾不同之處,血液制品原材料具有唯一性和限制性——只能來自數目有限的血漿捐獻者(獻漿員)捐獻的血漿;而由于血液制品的質量事關國民健康,藥監機構也對生產商的資質、原料的采集、生產制備和銷售等環節嚴格監管,這就使得血液制品無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市場構成均與普通藥物有著顯著差異。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血液制品生產成本中原材料成本的比重占到總成本的65%-80%(而普通藥品僅占10%-20%),這不僅是因為漿源有限,需要給予獻漿員一定的經濟補償,也是因為嚴格的行業質控使得漿站運營費用及血漿處理費用居高不下。另外,監管部門的嚴厲整治使得漿站數量銳減,前瞻產業研究院血液制品行業報告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血漿站有240個,2001年急劇下降為180個, 、2009年為164個;2011年,貴州省衛生廳發布《貴州省采供血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4)》,擬關停16個血漿站,使血漿站數量下降至150個,2012年華蘭生物重慶站、河南站等相繼建設,使血漿站數量上升至154家。這也給血液制品成本上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圖表1:2000-2012年中國血漿站數量變化(單位:個)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筆者認為,人造血液的成功不僅對于血液制品行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在日常需要輸血治療的患者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降低輸血成本。另外,人造血液可以有效避免通過輸血感染諸如艾滋病等通過血液傳播的疾病,提高輸血安全。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