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大規模封殺代銷渠道 信托行業發展堪憂
近日,信托行業銀行代銷渠道出現了收緊的跡象,各大銀行開始大規模封殺信托產品銷售。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已經停止信托代銷,而其他銀行雖然還未停止,但銷售信托產品的數量也大大減少,很多都不再公開發售。
1、銀行集體收緊,代銷渠道面臨空前危機
雖然近幾年來都會出現銀行年初收緊信托銷售的現象,但是今年銀行對信托產品銷售的收緊顯得格外敏感。2014年以來,信托產品違約事件頻發,相關銀行接連被牽連。1月,市場爆出中誠30億元礦產信托的兌付危機,工商銀行被牽連其中;2月,吉林信托松花江(77號)信托項目爆出總額8.7億元的兌付事件,建設銀行被牽連其中。接連發生的信托兌付事件嚴重影響了銀行的形象。
在信托剛性兌付危機頻發、藝術品信托泡沫加劇、礦產和能源類信托收益大幅波動的情況下,銀行為避免代銷信托理財帶來的客戶風險和相應的法律糾紛,對與信托公司的合作和信托產品的代銷越發謹慎。而監管層對銀行代銷信托產品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信托行業銀行代銷渠道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目前,信托公司傳統產品銷售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自有渠道營銷(直銷)、銀行代銷、及通過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2012年11月,證監會正式發布實施《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管理規定》,標志著信托公司產品銷售渠道由直銷、銀行、證券公司和第三方理財機構四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短期內證券渠道銷售規模有限。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中國信托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顯示,銀行仍是信托產品銷售的最重要渠道,占到總銷售額的7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銀行代銷渠道的大規模封殺將嚴重影響信托產品的發行。
2、監管趨嚴,第三方理財渠道瀕臨叫停
不僅如此,第三方理財渠道發展也面臨著空前的危機。事實上,銀監會早有明確規定,信托公司不得委托非金融機構進行推介。而信托公司通過與第三方理財公司簽訂"財務顧問協議",由其推薦合格投資者。通過這種打擦邊球的合作模式,伴隨著信托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井噴式的增長,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數量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
但是,近年來,頻頻暴露第三方理財公司代銷產品、銷售方式混亂等問題,監管層早就對這一監管真空地帶有所警覺。而且隨著監管層對影子銀行系統的監管日益嚴格,對第三方理財渠道的嚴格監管已勢在必行。
近期市場就有流傳,監管層已經在草擬規范信托公司營銷渠道,叫停信托公司通過第三方代銷或推介合格投資者的方式銷售信托產品的相關規定。雖然出臺的時間表未定,但是監管層可能隨時會叫停第三方理財渠道。
3、兌付洪峰來臨,信托行業發展堪憂
在信托發行渠道嚴重受阻的情況下,信托集中兌付對信托行業來說意味著更大的考驗。2014年,國內信托產品將迎來集中兌付期,到期的信托產品達到了4.5萬億元,比2013年2.6萬億元的到期規模增多77%。
之前,應對信托集中兌付問題,信托公司大多選擇借新還舊的模式來解決。但是目前,在信托主要發行渠道--銀行代銷被大規模封殺,而第三方理財渠道可能隨時被叫停的情況下,信托難以通過發行新產品來應對兌付洪峰的來臨。
在兌付壓力越來越大以及市場利率中樞上移的情況下,信托產品違約事件勢必將不斷發生,信托行業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2013年,信托公司信托資產總規模為10.91萬億元,與上年7.47萬億元相比,同比增長46.00%。2014年2月,信托產品成立數量286只,環比下降41%,同比下降14.63%;成立產品規模合計185.2億元,環比下降63%,同比下降55%;這已是產品成立數量規模連續兩個月大幅下降。
相比前幾年,信托行業發展疲態盡顯。支撐信托業過去發展的私募投行業務模式在新的經濟形勢和經營環境下,已經遭遇到嚴峻挑戰。雖然信托業的成長拐點尚未到來,但是信托業的經營拐點已經到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