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肥使用量全球最高 土壤修復亟待加快
農業部門負責人昨日在國新辦介紹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相關情況時表示,我國糧食“十連增”,但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生態和環境代價。其中我國化肥使用量全球最高,約為5800萬噸,畝均使用量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僅造成土壤污染和地力下降,也威脅了食品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要讓過度開發的農業資源得到休養生息,受污染的土地有望加快治理。
中國農村土壤污染的問題由來已久,目前,我國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為主,而磷肥、鉀肥和有機肥的施用量低,這會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最終導致土壤污染。
根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用于全國污染土壤修復的中央財政資金將達300億元,帶動產業總投資將達數千億元。由于糧食安全是我國最重要的基本國策,是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前瞻產業研究院因此預計,撥款將向農村傾斜。加上目前我國對耕地土壤污染修復的規模較小,農村土壤修復領域的商機無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報告》分析稱,工業污染場地的修復,只需把重金屬元素盡量固定在土壤內,不讓其隨著土壤的移動和地下水流動擴散即可,而耕地污染土壤的修復需要恢復土壤的植被功能,必須把有害物質徹底去除,因此耕地修復費用遠高于工業污染場地修復的費用。可見以上280萬億元的耕地修復市場容量僅是保守估計。
不過土壤修復在我國還沒有實現成熟產業化,要撬動這個數百億的市場并不容易,目前看來至少存在四大制約因素:
1、缺乏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
土壤修復行業需具有專業知識水平高以及經驗豐富的人才,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工程化才起步,缺乏修復領域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有實際經驗的人才也極其缺乏。同時,技術特色突出的實力型修復企業也非常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盡管2006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斥資10億元聯合啟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至今仍未公布我國污染場地的相關數據。污染場地基礎數據不全以及數據的公開性較差,對土壤修復行業的企業提供的信息較少,抑制了行業的發展。
3、缺乏實用技術的專業設備
土壤修復的專業設備一般較昂貴。目前我國土壤修復大多采購國外成套設備,購置成本較高,維護成本高,無法體現技術的實用性和經濟性,限制了很多技術的工程轉化,從而抑制了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
4、行業標準體系不完善
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基礎薄弱,土壤修復行業處于起步階段,從業公司規模小、良莠不齊,整體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尚未形成全國性的行業自律組織,技術標準、市場機制、治理費用標準等都還不完善。由于全國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和程度不清,缺乏明確的檢測、技術等相關標準,導致執法措施缺乏針對性,阻礙了行業的發展。
現階段農地修復主要由政府買單,因此要補足上述短板,需要政府更大的決心和更多的政策。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在未來的發展中,國家將會逐漸出臺政策,推動這一領域的成熟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