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內部競爭白熱化 外部潛在威脅猶存
一、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骨干企業面臨雙重壓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2013-2017年中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資料顯示,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企業數量不多,且普遍規模較小,行業中專業從事噪聲與振動控制相關產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約15家,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規模以上企業也只有60多家。
近年來,以德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外、先進或新穎的聲學技術、聲學材料和控制設備乃至合資企業已經陸續進入我國的環保市場。僅2006年在北京成立的日資背景的聲學專業公司就有艾亞聲學公司和日本消聲研究所等。外資企業的進入在給國內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帶來新技術的同時,也加劇了行業的競爭程度。
目前,行業企業在噪聲污染治理裝備與工程設計水平上都有了長足進步,基本上能滿足市場需求,而行業市場增量主要集中在交通與電力的噪聲控制上,這使得行業市場競爭升級到空前白熱化的狀態。加上近年來部分項目招投標采用最低價中標策略,誘發同業間惡性低價競爭。在目前較為嚴峻的價格競爭和技術比拼的市場格局下,行業中的骨干企業普遍面臨流動資金和技術實力的雙重壓力。
二、行業技術突飛猛進,部分產品具備國際競爭優勢
近年來,國內噪聲控制行業在技術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形成一批系列化和標準化的通用噪聲控制設備,其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較為接近,其中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甚至國際領先水平。如消聲器、吸聲材料和結構、隔聲構件、隔振器、阻尼減振材料、噪聲與振動測量儀器等,有部分產品出口國外。
前瞻網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報告分析認為,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比發達國家低廉,因此,我國的噪聲控制產品(或工程)在價格上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這些都是我國噪聲控制產業的優勢所在。
三、行業潛在進入者與替代品威脅不可小覷
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設備整體技術含量不高,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行業進入門檻不高,新企業進入較為容易。因此,在目前行業市場容量并未出現大規模增長的情況下,大量新企業的進入必將會擠占行業中已存在企業的市場份額,尤其是近幾年德國、日本、香港等外資企業的紛紛入駐,給本土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威脅。
近年來,隨著企業研發實力的逐漸增強以及下游對降噪、減振產品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行業不斷涌現出一些材料和新設備,為噪聲控制工程拓寬了可供選擇的空間。而在行業可供選擇空間增大的基礎上,性能更佳的新材料、新設備與老材料、老設備的之間的替代也日益明顯。例如,在環境噪聲檢測儀器領域,老產品的市場逐步飽和,市場則逐漸被新產品所取代。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