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民辦高校非法集資 原因有哪些
11月13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省高等學校財務管理辦法》有關情況。針對陜西部分高校非法集資問題,《陜西省高等學校財務管理辦法》中作出了明確要求。
民辦高校之所以出現非法集資的現象,這與其融資渠道受制約有一定的關系。當前,關于民辦教育機構投融資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的條文中。盡管《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中關于投資人可以取得合理回報,但在實際操作層面,教育投融資行為仍受到現有政策法規框架的較大制約。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民辦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除了現有政策法規框架的制約之外,民辦教育投融資領域還存在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
投資回報無法快速實現
如前文所述,以風險投資為代表的投資機構已成為當前民辦教育投融資領域的重要力量。顧名思義,以承擔高風險、尋求高潛在收益為特征的風險投資商對投資回報有較高的要求。如KPCB投資了Google累積收益逾300倍、軟銀8000萬美元阿里巴巴投資收益達到71倍;即使在教育領域新東方和諾亞舟的上市,也分別帶給其投資方老虎基金和霸菱亞洲帶來不菲的回報。但客觀地分析,盡管民辦教育領域具有較強的成長性,但距離風險投資追求的超額回報率,大部分教育機構的整體收益回報仍存在一定反差。
在此形勢下,投資機構應進一步增強投資理性,將投資民辦教育機構作為一項穩健經營的戰略性投資,不宜過于好高騖遠。
細分領域投資發展不均衡
由于國家對學歷教育管制相當嚴格,投資前景相對不夠明朗,加之近年來南洋教育集團、雙月園教育集團、金山橋學校等民辦學歷教育航母先后沉沒的背景下,相當數量的民辦學歷教育投資者選擇了退出,進而導致非學歷教育領域投資實踐頻繁,學歷教育領域卻少人問津。
投融資各方之間存在隔閡
由于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投融資行為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還相對較短,因此尚未形成非常規范的準則和模式,因此投融資雙方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隔閡,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信息不對稱:投融資雙方對彼此的行業屬性、投(融)資偏好知之甚少。例如,許多民辦教育機構有強烈的融資需求,但卻對自身通過何種融資渠道、尋找哪些類型的投資機構進行融資缺乏基本的判斷;而眾多投資機構雖然對民辦教育領域長期關注,但對于民辦教育的整體發展態勢、外部法律政策環境了解不多。
語言體系不統一:投融資雙方因背景、行業差異過大,缺乏溝通交流基礎。
實踐證明,構建專業教育投融資服務平臺是破解民辦教育投融資參與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和“語言體系不統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以中資教育研究所為代表的一些教育投融資服務機構在構建教育投融資平臺方面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實踐,增強了參與教育投融資行為的各個主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這一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