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行業商業模式難定 競爭熱點在乎運營平臺之爭
近年來現金作為支付工具的重要性不斷降低。從國內M0占GDP比重持續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現金支付作為支付工具,已逐步被非現金支付方式取代。國內銀行卡支付金額已由2006年的1.3萬億元提升至2012年的9.1萬億元,復合增速為38%,而同樣的時間區間內,現金消費交易額僅由2006年的6.3萬億元提升至2012年的11.9萬億元,復合增速為11%。銀行卡支付金額小、筆數多、支付場景多樣的特點,同樣是移動支付的特點。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2012年智能手機滲透率已超40%)移動支付市場發展迅猛,預計未來將逐步對銀行卡支付產生替代效應。
隨著通信網絡,移動設備,信息安全等技術進步,移動支付發展經歷了從基于短信和語音的第一代移動支付,到通過手機客戶端,利用Web方式實現的第二代移動支付,目前正在蓬勃興起的是基于“NFC通信芯片+SE安全芯片”實現“近場+遠程”的第三代支付。第三代移動支付具有更完善的支付終端、支付平臺和支付功能,相比其他支付方式具有突出的優勢,成為銀聯、運營商、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爭相開拓的市場。由于NFC支付需要借助手機為載體,使得原本銀聯、銀行、商戶的產業鏈中增加了運營商、手機生產商等環節,使得產業鏈協調變得更加困難。
雖然目前近場NFC支付由于運營商、銀聯等主要利益方的博弈遲遲沒有開始規模商業應用,但近場NFC支付仍受到用戶的關注和支持。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近場NFC支付憑借其高度便利性,將以公交系統、便利店等場景為突破口,取得快速增長進而滲透至其他消費領域。預計2014年,當運營商、銀聯、銀行等機構對于合作方式、收入分配、補貼標準等方面達成共識,商業模式逐漸清晰。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商業模式典型案例與創新策略分析報告》分析認為,雖然現階段NFC近場支付商業模式尚未清晰,但是移動支付行業的競爭熱點已經明確,即為移動支付平臺的競爭。移動運營商、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關于移動支付商業模式主導權之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關于移動支付平臺的控制權之爭。支付平臺具有巨大的價值。
移動支付平臺的控制權意味著可觀的手續費收入。現金交易的電子化是未來交易的趨勢,從中可以提取的手續費是相當可觀的。具體就我國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來看,最近也會達到千億元的級別。
移動支付平臺的控制可以深度挖掘消費數據。當硬件條件成熟時,用戶基本所有的交易支付都可以通過移動支付完成。因此,移動支付平臺會比傳統的互聯網支付平臺獲得更多更全面的用戶消費數據。這些消費數據是十分有價值的,可以幫助商家了解特定用戶或群體的消費偏好并采取相應的經營策略,而掌握這些數據的移動支付平臺必定能從中獲得巨額的收入。
移動支付平臺的控制可以加載應用,收取進場費。由于移動終端具有便攜性的優勢,隨著移動支付平臺黏性的增加,各行業的商家為了拓展自身的業務,必然會在支付平臺中添加一些應用,而支付平臺可以從中獲得進場費用。
移動支付平臺可以獲得預存現金的時間價值。在獨立的移動支付賬戶中,總會有一定的現金存量,支付平臺可以獲得這些現金存量的時間價值。此外,支付平臺在履行第三方擔保職責時,用戶用于付款的現金會在一段時間內不在自身的賬戶中,也不在收款的商家賬戶中,而是在支付平臺的擔保賬戶中,支付平臺也可以獲得這些現金的時間價值。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