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吃不準種:從政策看“轉基因大豆”安全性
進口轉基因大豆只因國內自給不足
由于規模效應不足,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大幅縮減,導致大豆自給率較低,目前約40%的大豆需要進口;在含油量方面,國內大豆也比不上進口大豆,這也加大了對進口大豆的需求量。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中國大豆加工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5838萬噸,較上年增加了655萬噸。
2009-2012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轉基因大豆安全與否?
對于批準進口的三種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問題,官方回應稱“嚴格按照審批程序發放安全證書”,而民眾對此仍存疑慮。特別是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份與腫瘤高度相關的報告,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事實上,早在2010年,俄羅斯全國基因安全協會和生態與環境問題研究所的聯合實驗就已經發現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動物將失去繁殖能力。而在國內,在沒有安全性實驗的情況下,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又是如何保證的呢?
只準吃,不準種?
另一方面,即使是通過了進口批準的轉基因大豆,國家卻并不允許種植,并且我國至今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境內種植,即“只準吃不準種”。在“只準吃不準種”的背后,前瞻分析師認為,除了出于對物種生態環境的保護外,更多的是國家對于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并沒有定論。對于一般民眾來說,在安全性沒有結論前,轉基因大豆致癌的說法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好。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