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菲斯科 李嘉誠家族投資方向初現
2013年10月11日,炒了近一年的菲斯克收購案終于塵埃落定,花落李氏家族。“小超人”李澤楷與菲斯克創始人之一亨里克·菲斯科聯手奪標,為菲斯科在2013年下半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但讓人們好奇的是,作為汽車“門外漢”的李澤楷為何投資電動汽車,是短期內套現還是長遠戰略,未來的電動汽車市場將走向何方?
菲斯科的“前世今生”
菲斯科(Fisker)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汽車制造商,由菲斯科車身制造公司和量子技術公司合資成立,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發與生產。因產品定位于增程式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而受到市場的熱捧,李奧納多·迪卡普里奧和比爾·蓋茨均是菲斯科的客戶。
2011年4月,菲斯科推出了第一款產品卡瑪(Karma),同年10月拿到美國環保局對Karma在燃油經濟性的認可證明。卡瑪能在純電力驅動下行駛80公里,其后依靠混合動力可行駛403公里,最高速度201公里/小時,成為全美最豪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定價為97000美元。但該車型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自上市的一年多里,只賣出2450輛,每銷售一輛Karma電動車,就要虧損約3.5萬美元。
菲斯科成立6年以來,一直都處于虧損狀態,卡瑪的市場遇冷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財務風險,到2012年虧損總額高達10億美元。美國能源部曾于2010年4月提供菲斯科5.29億美元的貸款,其中1.69億美元用于Fisker開發其首款車型卡瑪,另外3.59億美元用于低端化車型的生產。由于公司產品性能不穩和經營不善,美國能源部凍結剩余3.61億美元的授信額度。
2013年3月,創始人之一的亨里克·菲斯科被迫出走,同年5月,因巨額虧損,菲斯科宣布無力償還美國能源部的貸款,政府派出的重組建議團隊接管菲斯科。
資本熱捧,但有市無價
與美國另一家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相比,菲斯科受制于核心技術所有權的限制,其汽車的動力控制和管理系統、動力轉換和整合系統的所有權歸量子技術公司,菲斯科車身制造公司僅有使用權。但菲斯科的優勢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菲斯科的電池管理系統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菲斯科在產品設計方面尤其獨特之處。
自2012年12月,菲斯克首次傳出出售以來,多路資本投出橄欖枝,不乏歐美的汽車企業和資本巨頭,如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讓國人更加關注的是,中國的汽車企業也紛紛加入,從中國北汽、復星集團、東風、吉利到萬象和VL(美國豪華跑車改裝企業VL Automotive),直至最后奪魁的“小巨人”李澤楷。其中,萬象和VL組成的財團、李澤楷和亨利克·菲斯克組合走到了最后。
最初,萬象和VL組成財團擬通過“預先打包破產”的方式控股菲斯克。而李澤楷的方案是,以旗下的盈科電訊幫助償還1.71億美元債務,同時再支付2500萬至3000萬美元并購菲斯克。但二者開出的價格均低于美國著名咨詢公司評估的市場價值。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