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中小成本電影的崛起
進入2013年以來,國內的一批中小成本電影成功闖入人們的視線。從2012年底的《泰囧》,上映5天票房突破3億,創造華語片首周票房紀錄,上映一個月票房達到12億,觀影人次超過3900萬人,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華語片票房冠軍以及觀影人次第一名。2013年上半年,《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小時代》等一批中小成本電影被搬上了熒屏,也同時收到了較高的評價。
中小成本電影的良好反響,也帶動了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的全國電影票房統計中,截至2013年5月12日,全國電影票房超過81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國產影片市場份額達63%,而2012年同期這個數字僅為34%。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影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中小成本電影市場之所以會有如此良好的市場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政策的扶持與調控
2012年進口片份額增加之后,國產片票房市場也曾在去年四五月出現明顯的低谷。2012年11月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曾對于國產片的排片進行政策調控,在《關于返還放映國產影片上繳電影專項資金的通知》中規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影院全年國產片票房份額以45%和50%為分界,按照播放國產片的比例返還相應數額放映國產片上繳的電影專項基金,以激勵院線的國產片排片量。
(二)觀眾對大片的審美疲勞
2006年左右,中國電影業,各種大片充斥銀幕,馮小剛的《夜宴》投資過億,張藝謀導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也極盡奢華之能事,《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大投資、大制作的國產電影一部接著一部,這些大片的初現,確實給客戶帶來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和心靈上的震撼,但是從近年來大片的表現來看,觀眾對張藝謀、馮小剛等導演的大片模式以及產生明顯的審美疲勞,而更愿意為貼近生活的故事買單,從《非誠勿擾》,到《失戀33天》,再到現在的《泰囧》、《致青春》,導演的品牌優勢正在逐漸減弱,觀眾更看重的是電影的故事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