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成本影片無“囧”難談回報
2012年,《泰囧》風靡全國,票房收入超過10億元,排名首位。以《人在囧途》、《泰囧》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讓很多電影人士躍躍欲試,中小成本電影投資逐漸變熱。但盲目的跟風,使得大部分影片遇到票房“囧”境。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報告顯示,2012年投資虧損電影比例高達82.5%,其中大部分是中小成本電影,而今年3月上旬上映的近10部中小成本國產片,票房近乎慘淡。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2012年國產電影投資回報進行了分析。《報告》顯示,《人再囧途之泰囧》是2012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影片,其票房收入也是2012年國內最高。其票房收入超過10億元,但投資成本僅為3500萬元,片方收入高達3.6億元,投資回報率為950%。而2010年上映的《人在囧途》投資成本更低,僅為800萬元,票房收入高達3500萬元。
那么,中小成本電影怎樣才能取得成功呢?
首先,電影主管部門應重視中低成本電影的成長,尤其在小制作影片尚未形成有效產業機制的當下,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支持,幫助它們早日實現自我“造血”功能。
法國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境況良好,值得借鑒。2011年,法國生產的電影有35%是導演的處女作,其中大部分是成本約200萬歐元的小制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國電影業“文化例外”的理念和特有的資助政策。在法國,政府搭建了向中低成本電影傾斜的資金扶持體系,遍及全國的藝術院線,以及100多個更看重藝術電影和新銳影人的電影節。這一整套涵蓋制片、發行和營銷的機制為法國中小成本電影創造了較好的生存環境,使之在好萊塢的巨大沖擊下仍保持著歐洲各國中最高的國內市場份額和不錯的國際影響力。
反觀我國,盡管近年來相繼推出扶持電影業的多項政策,但對于中小成本電影的促進作用尚不明顯。比如,雖然我們也征收類似法國的保護國產電影的專項資金,但于去年末公布的國產片補貼政策,卻只針對取得較高票房的高技術影片,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其次,中小成本影片投資方也要注重修煉內功,學會怎么才能“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