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么去實現“收入倍增”?
剛剛結束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版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到2020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收入倍增計劃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的。1960年,日本池田內閣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采納經濟學家下村治的建議,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場新經濟運動成為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2大經濟強國。到1973年,國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日本從此誕生和形成了一個強大和穩定的中產階層。
我國學者早在2010年也提出了類似的提議。2010年6月3日,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做客人民網與網友互動時表示,我國可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如果年均工資增長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
我們為什么需要收入倍增計劃?我們知道,投資、消費與進出口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發達國家,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高達70%,而在我國,消費的貢獻率不足45%。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分配出現了問題。而這種方式是不利于經濟長期快速穩定地增長的。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的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下降至39%;企業利潤占GDP的比重則從21%上升至31%;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1%上升至20%以上,若加上土地出讓收入等,大口徑的預算收入接近國民收入的30%。2011年中國GDP為47.16萬億,同比增9.2%。全國財政收入10.37萬億,同比增24.8%;全國國企總營收3.68萬億,同比增21.5%,其中總利潤2.26萬億,同比增12.8%,增幅均遠遠超過GDP增幅。改革開放以來,蛋糕做大了,但分配無疑在朝強勢的資本尤其是政府過度傾斜,而居民的消費能力卻在下降。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我國的重要消費力量——中等收入階層。中等收入階層既是穩定與秩序的中堅力量,也是消費的主力,兼具社會與經濟雙重含義,只有中等收入階層壯大,才能保證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而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對中等收入階層的培養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從數據來看,如果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水平,居民收入每年同步增7.2%,就可實現十年翻番。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同比名義增14.1%,實際增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同比名義增17.9%,實際增11.4%。開局第一年,城鄉居民收入都輕松跨過7.2%的檻。但是前瞻產業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小組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下滑,想要保持2011年的增長情況似乎有點困難。因此,我們需要從制度上著手實現收入倍增計劃。
目前,如上述數據顯示,我國收入分配體制不夠公平合理。把GDP比作一塊蛋糕,如果分蛋糕的方式很公平,譬如讓非人格化的機制(如市場)來分,或只吃不分的先拿、分蛋糕者后拿,那大家心服口服,就可以一門心思創造財富了。但如果分蛋糕者可以先拿走一塊,那他一定把最大最好的一塊留給自己。
這種收入分配結構,根源在于發展主義的經濟發展方式:政府與國企主導,以投資方式拉動經濟。在地方政府對重化工等大項目的偏愛之下,當下投資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0%。這既有悖于十八大報告中的愿景——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也導致了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弱勢和消費在經濟結構中的弱勢,有礙于中等收入階層的壯大和向消費型社會的演進。
那我們怎么才能保證收入倍增計劃的實現呢?靠改革!十八大在提出收入倍增計劃的同時設定了優化收入分配的目標:“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早在2012年10月,國務院在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時定了一個原則:“凡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
為了優化收入分配,不妨規定居民收入增長率不得低于財政收入增幅,財政收入增幅高于居民收入增幅的部分,就為普惠性減稅提供了空間,減稅會刺激企業擴張,增加對勞力的需求,從而增加居民的收入。也不妨規定將國企利潤的一部分用于充實社保,以提供普惠性基本保障,可使工作者的社保繳費大幅度降低而維持目前的保障水平不變,工作者直接拿到的錢就會大大增加。這樣,居民能拿到的蛋糕份額會大很多。
總之,收入倍增要靠改革,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牽涉到經濟改革,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既牽涉到經濟改革,也牽涉到公共治理改革。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慢慢削弱,世界工廠的冠冕可能失色,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前景正在分娩之中,改革就是要助其順產,讓國人享受消費型社會的甜蜜與幸福。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