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海工裝備推進深海資源開發
日前,央視報道稱我國南海艦隊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奪島演練,這對覬覦我國南海諸島的越南、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等國提出了嚴重警告,同時也在東海對日本企圖竊取中國釣魚島的非法行徑敲響警鐘。
隨著我國海洋工程的發展,我國已經在海洋開發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極大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隨著蛟龍號深海探測器屢屢創造奇跡,我國海洋開發戰略將加快邁向深海。然而,從我國當前的海洋開發技術水平來看,我國深海戰略及深海海洋經濟的發展仍任重而道遠。
海洋工程的深海戰略
地球表面被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還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隨著人類對陸地資源開發利用日漸趨于極限,廣袤的海洋里豐富的資源成為人類新的開發區,海洋也將成為人類索取食物、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寶庫。而截至今日,人類開發海洋資源最大規模的工程,莫過于海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與利用。
據《油氣雜志》統計,全球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為4138億噸,其中陸地石油可采儲量2788億噸,已探明儲量約75%;海洋石油資源量約1350億噸,已探明儲量僅約28%。全球天然氣最終可采儲量為436萬億立方米,其中陸地儲量296萬億立方米,已探明儲量58%;海洋天然氣資源量約140萬億立方米,已探明儲量僅約29%。
隨著人類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步深入,陸地及近海的油氣資源儲量和產量已經基本達到了飽和的狀態,因此依靠這兩塊來實現未來的石油產量的增長是不可能的,深海已經成為油氣勘探的主要增長點。因此,石油勘探與開發推進深海戰略已是大勢所趨。
首先是陸地油氣資源經過多年的開采,即將進入衰退期。根據Energy files測算,目前陸地石油供應量約為52000千桶/日,隨著陸上新增油田的逐漸減少,將在2015年前后達到峰值60000千桶/日,并在2020年后開始緩慢下降。而陸地天然氣供應量也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總體而言,隨著陸地主要油氣田勘探開發進入晚期,陸地油氣供應量將日趨平穩。
其次,淺海區油氣資源正逐步減少。淺海區域油氣資源(水深小于50米)資源勘探開發成本較低,且大多位于大陸架延伸部分,地質特征與陸地油氣田具有較高的相似度,因此得到較早的開發,目前大部分淺海油田已經得到較充分的利用。根據Energy files測算,2015年海洋石油供應量將從目前的28000千桶/日提升至38000千桶/日,而海上天然氣供應量將從目前的16000千桶/日快速提升至2025年的39000千桶/日,增長空間巨大。
在陸地及近海油氣資源日益稀少的時候,人們將開采的目光轉向了更為廣闊的深海。據預計,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采支出方面的支出將從2007年的2340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910億美元。而其中,淺水區增幅為32%左右,深水區增幅為74%左右,可見深水的增幅遠遠超過淺水,成為未來五年海洋油氣支出的重要部分。深海鉆井支出占當年全球海上鉆井總支出的份額已從2001年的16.2%上升到2005年的18.2%,預計將上升到27.4%,全球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向深海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對于石油的需求總量穩定增長。在供需矛盾日顯局促,陸地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海洋石油成為炙手可熱的開采資源,海洋石油工業將持續高景氣度,并不斷向深海海域發展。
我國作為經濟大國和人口大國,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依賴尤為嚴重,這也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我國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顯示,我國石油資源量1027.7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246億噸,占比23.9%,但海洋石油儲量探明量只有30億噸,探明率只有12.3%;天然氣資源量54.5萬億立方,其中海洋天然氣資源量15.79萬億立方,已探明1.74萬億立方,探明率只有11%。
而另一方面,我國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卻異常龐大,已進入嚴重的供需失衡狀態。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達到4.45億噸,其中自產2.04億噸,進口2.54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6.7%,創歷年來的新高;2012年1-9月,我國原油累計進口量達20038萬噸,進口總金額達1637.94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和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到5.5億噸、6.5億噸,進口依存度將升至62%和68%。
前瞻產業研究院海洋工程行業研究員歐陽凌高認為,隨著我國海洋工程的發展,以南海深海石油開發、渤海和東海石油勘探開發為主的我國海域開發也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尤其是以南海深海石油開發,不僅僅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保障我國領海自然資源的重要手段。
工程裝備是短板
由于歷史政治及技術條件原因,我國近年來的海洋油氣勘探開發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而占臨海面積一半以上的南海海域,開發區域目前僅集中在海南島周邊及離香港250公里內的北部海域附近,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深海勘探的不足,一方面將導致我國大量海上石油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如果長期不能對南海等深海領域進行石油勘采,我國或將面臨喪失海洋主權的巨大危險,深海勘探已迫在眉睫。
前瞻產業研究院海洋工程行業研究員歐陽凌高認為,我國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的水平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氣資源鉆探、開采和生產裝備成為我國海洋石油勘采的關鍵掣肘。只有突破若干關鍵技術、系統地提高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研發和制造能力,才能順利推進我國海洋裝備產業和深海資源開發的全面發展。
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的主要產品包括海上油氣鉆采設備如浮動式油氣鉆采設備、自升式油氣鉆采設備,以及海上采油平臺如導管架平臺、順應式平臺、張力腿平臺、SPAR平臺和浮式生產儲油船等。在上述裝備方面,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整體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還遠不能適應國內國際深海油氣開發的需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主流裝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新型高端裝備的設計建造仍屬空白、基礎共性技術整體薄弱、配套設備發展明顯滯后等四個方面。
首先是主流裝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只能自主設計用于淺海油氣田開發的裝備,尚不具備100米以上水深自升式鉆井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深水FPSO等裝備,以及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輔助船的自主設計能力。各類平臺和海洋工程輔助船最為關鍵的概念設計、基本設計和總體方案一般向國外公司購買,詳細設計和生產設計通常由國內設計院所和造船企業自己完成。由于核心設計技術不掌握,使得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中的高附加值部分都被國外公司獲得。
其次,新型高端裝備設計建造仍屬空白,在產品研發方面,除自升式鉆井平臺和FPSO具備自主研制的能力外,在SPAR平臺、LNG-FPSO、多功能自升式平臺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我國至今未曾涉及,缺乏設計建造經驗,更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
再有,基礎共性技術整體薄弱,在海洋工程裝備的水動力性能分析、結構性能分析、工程管理技術、總裝建造技術等方面,我國研究水平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影響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其四是配套設備發展明顯滯后。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配套設備依賴國外進口,國內生產的配套產品技術指標相對較低,深海系泊系統、FPSO單點系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等高端設備的設計制造基本被持有專利技術的國外供應商所壟斷。
此外,從整體上看,我國海工裝備業還面臨著產業基礎薄弱、研發設計及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及制造經驗、本土配套設備嚴重不足、品牌缺失等方面的挑戰,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這些短板都將成為制約我國推進深海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障礙。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