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數字化或可彌補科技體系短板
10月23日-24日,在第八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甚至直言“科技期刊是中國科技體系中突出的短板。”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期刊的數量也到多達近5000種,但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在質量、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普遍不足。可以想象,我國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交流平臺作為支撐,科技的發展將很難持續輝煌。前瞻產業研究院期刊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大力發展期刊數字化能有效打破科技發展放緩乃至停滯不前的局面。
近年來,我國數字期刊市場發展較平穩,由于2006年多媒體期刊出現迅猛增長后,缺乏恒定的盈利模式,2007年多媒體期刊的市場步入調整期,但整體上數字期刊仍呈增長勢頭,2008年盈利模式不明確的弊端開始凸顯出來,期刊的市場規模有所縮小,數字期刊市場整體步入調整期,到2011年,我國數字期刊市場規模升至9.34億元。
2006-2011年中國數字期刊市場產值及其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從數字期刊的長期發展規劃來看,《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中對來來5年我國報刊業的發展提出明確目標:“十二五”期末,實現人均消費期刊3.1冊,期刊出版業平均增長4%,期發行量超過百萬冊的大眾服務類期刊30種。因此,在此背景下,未來5年內我國的期刊出版業將有望維持穩步發展的勢頭。
然而,經歷了盈利模式不明確、市場陷入調整的尷尬之后,我國期刊數字化又該走什么樣的路子,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呢?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期刊產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指出,目前期刊數字出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網站平臺、開發和營銷數字產品、數字合作、利用數字方式的新型推廣。
科技期刊在網站平臺與開發和營銷數字產品這兩種出版模式中占據著較大的優勢。期刊數字化最大的困難不在于技術,而是其內容和方式。目前我國專業的科技期刊掌握著行業動態變化、專業文章發表、新聞采訪優先權和新聞傳播優先權等優勢,在期刊的內容進行采集、核實、分析時候,占據著豐富的資源。同時,科技期刊作為一個較為權威的平臺,記者隊伍較為專業,編輯人員的能力非常優秀,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的公信力,這是科技期刊向數字化進軍的基地。期刊可以將自身的優勢和數字化技術相融合,借助網絡平臺將原紙質載體向信息載體轉移。
開發和營銷數字產品這種出版模式同樣可以適用在科技期刊上。前瞻產業研究院期刊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科技期刊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的數字產品進行開發和營銷:
一是光盤版形式,但這種形式的產品在檢索上存在弊端,由于經濟利益和版權等問題,光盤版期刊一般都經過了加密處理,閱讀時需要借助于專用卡才能打開;
二是數據庫形式,這種形式在檢索文獻時非常方便,這種數據庫形式在推廣的時候遇到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人們對檢索資料付費的承受能力問題,就目前來看,這種形式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數據檢索和查詢的數據存在方式;
三是磁帶版形式,磁帶容量大,適于備份和保存,這種方式制作簡單、成本低廉,特別適宜于數據大規模的保存和備份。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