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財政投資能否扭轉經濟下行大勢?
當前的經濟形勢已經成為很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帶有幾分戲謔,更有幾分無奈。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總能給我們幾分信心,至少2012年二季度的GDP還保持了7.8%的增速,較2011年同期下降了1.8個百分點,與2009年最艱難的時期基本持平,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經濟發展的情況似乎并不是那么樂觀。
數據顯示,2012年1-8月,我國國家財政收入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與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超過20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為7.06萬億元,同比增長8.9%,與2011年同期相比減少了近20個百分點。稅收收入的增速的大幅下降充分說明我國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容樂觀,也直接說明了我國征稅稅基的縮小、企業盈利狀況惡化。
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盈利狀況惡化必定是經濟下滑的先兆。于是就有更多的人寄希望于如2009年4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以投資來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避免經濟的衰退。但現實允許你這么做嗎?
不可否認,投資對我國走出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2009年的投資拉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90%。但是從1978年以來的GDP/FAI的比值來看,其GDP/FAI的比值逐年下降。近三年來,其比值一直在1.5左右徘徊,2011年為1.49,這充分說明我國投資效率低下,已經接近投入多少產出多少的地步。
顯然,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再次啟動財政政策,期望以投資帶動經濟發展,其效果值得懷疑,即使說其飲鴆止渴也不為過,因為2009年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在2012年已經充分顯現出來,水泥、建材等行業的價格持續下跌就是最好的明證。然而,9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密集批復的軌道交通項目,似乎又要說明政府財政刺激經濟的決心。
同時,從不同細分行業的投資效率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投資效率近幾年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和2010年其GDP/FAI的比值分別為0.66和0.63,說明行業的投資效率極低,投資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再推出交通等相關項目,絕對的浪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定會對GDP增長起到很好的效果——畢竟砸一條馬路和修一條馬路都要算GDP,但效率為零,甚至還可能是負。因此,在投資效率極低的情況下,還寄希望于財政政策救市是沒有出路的,唯有出臺政策真正意義上的拉動內需才是上策。
從1998年以來出臺的眾多拉動內需的政策都沒有真正意義上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甚至使得內需市場更加萎靡。按支出法計算,1998年居民消費/GDP的比值為45.33%,2011年其值為34.94%,下降了10個百分點還多,而在1998-2011年間,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還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但是居民消費所占的比重卻在持續下滑,典型地反映出我國居民有錢不敢花的現象。
前瞻產業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小組分析認為,投資效率低和消費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面臨的困境,再以投資帶動消費的發展思路顯然是沒有可取性的,要使經濟掙脫下滑的趨勢,唯有靠消費帶動投資、進而帶動我國經濟走出下滑通道才是上策。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