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企業研發機構“十二五”發展規劃
三、重點任務
“十二五”期間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支持我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全面提升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發展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實施七項任務。
(一)引導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針對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的企業發展特點,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科技金融、人才引進、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強對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的分類指導,支持企業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研發機構建設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承擔或參與國家和地方布局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引導大中型工業企業建立專業化的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各類研發機構。在科技政策、科技計劃、創新平臺建設、科研經費資助、住房保障、生活補貼等方面給予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點扶持,引進一批“兩院”院士、博士后等高層次人才來粵創新創業。推動商貿物流、交通運輸、軟件信息、金融等大中型服務類企業建設數據中心、研發應用中心、評測中心、創意中心等研發機構。支持農業骨干企業加快建立研發機構,并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現代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基礎優勢,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設研發機構,實現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二)推動創新型企業院線建設和提升。
面向具有高水平研究開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重點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和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組建研究開發院或制定實施創新路線圖,組織有針對性的專利態勢分析和預警研究,引導創新型企業積極整合創新資源。一是對于尚未建立研究開發院、具有良好研發基礎的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引導其加強創新發展戰略頂層設計與規劃,明確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開展創新能力、隊伍、機制、平臺、文化五大建設,組建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綜合管理于一體的綜合型企業研究開發院,保持企業創新優勢,提升創新軟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對于已建立研究開發院的創新型企業,引導企業制定和實施企業創新路線圖,運用技術路線圖、標桿法等創新方法,探索從思想路線圖、市場路線圖、產品路線圖、技術路線圖、組織路線圖等方面制定企業創新路線圖,幫助企業加速發展壯大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特核心技術、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創新型企業。
(三)支持行業技術研發中心建設。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對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需求,政府發動并投入引導性資金,調動、整合社會資源,推動組建一批行業技術研發中心,打造面向整個行業集信息、技術、管理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性的技術支持平臺,為全省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采用“公司制+會員制”的組織形式,建立明晰的產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激發行業技術研發中心活力,同時保障行業技術研發中心擁有穩定的服務對象和服務網絡。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對于服務中小企業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給予適當財政支持,推動公共技術創新平臺輻射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部分有條件的中小企業自建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研發機構,推動實力弱小的中小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或通過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獲取先進技術和研發服務。
(四)加快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科研團隊和科研領軍人才。
以提升企業研發機構整體研發能力和研發隊伍層次為目標,重點支持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研發機構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培養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科研團隊和科研領軍人才。一是貫徹落實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專項政策,引導企業研發機構建立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的長效機制,吸引國內外一流的創新科研團隊和頂尖級領軍人才到企業創新創業;二是充分發揮院士工作站、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等機構匯集人才的作用,鼓勵高校、科研機構教授(研究員)、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到企業研發機構開展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活動。三是鼓勵企業研發機構采取科技成果折股、知識產權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股權獎勵、股權出售、股票期權等方式對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進行股權或分紅激勵。
(五)加快公共創新平臺建設。
面向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專業鎮等產業集群區域,加快建設一批公共創新平臺,為高新區、產業基地和專業鎮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在省級以上高新區,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和產學研合作,運用新型體制機制建立集“創新、創業、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要從事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研究開發,采取多種方式向產業界推廣產業化研究成果和最新工藝技術,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開放式研發平臺、培育產業技術創新人才,為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提供創新驅動。完善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服務功能,擴大服務領域和區域,推動平臺功能多元化和服務水平上層次。繼續開展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標準查詢、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品牌培育孵化、企業信息化與信息網絡支持、科技中介與咨詢、人才引進與培訓、知識產權服務等工作。引導平臺向行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集成品牌和區域品牌的開發與推廣、科技與金融的結合、行業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等縱深方向發展。
(六)開展新型科研機構建設示范。
緊跟國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前沿,結合我省基礎優勢和發展需求,通過引進創新科研團隊、領軍人才等形式,重點布局發展一批新型科研示范性機構。加快研究制定新型民辦科研機構扶持政策措施,指導和監督社會組織開展新型民辦科研機構認定工作,扶持一批集科技創新與產業化于一體的新型科研機構。推動新型科研機構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集聚培育一批創新創業人才,探索一條以支撐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創富為動力、以企業化運作為模式的新型民辦研發機構發展新路子。支持產業戰略聯盟運用產學研結合等機制發展一批新型民辦科研機構。
(七)鼓勵和支持企業研發機構開展對外合作。
一是實施鼓勵境外組織來粵設立研發機構計劃。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和境外其他有實力的組織來粵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基地。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我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開發活動,聯合創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實驗室等研發機構,鼓勵外資研發機構的實驗設備向社會開展有償服務。二是實施鼓勵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計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通過采取新建、并購、收購或直接投資等方式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吸引境外優秀科技人才,收集國際產業發展動態等信息,就地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三是實施粵港澳臺合作共建研發機構引導計劃。創新粵港澳科技合作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鼓勵企業與港澳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利用粵港澳臺資源建立研發機構,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研究修訂相關政策,盡快消除企業與粵港澳臺合作共建研發中心的政策障礙。重點推進電子信息、環保、綠色科技、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設計等產業領域的企業與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研發機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