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復興“大武漢” 去年工業總產值首破萬億
借力政策支持以及大力投資,中部重要省會城市湖北武漢,在2012年工業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剛結束的武漢市第十三屆人代會上,市長唐良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預計2012年全市經濟總量跨越8000億元臺階,財政收入突破2000億元,其中,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
這得益于武漢2011年初提出的工業倍增計劃。當年,在全球實體經濟遇冷的情況下,時任代市長的唐良智,宣布逆勢發展工業。目前該計劃已成為武漢市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主要路徑之一。
工業加速
在去年偏緊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武漢市密集出臺穩增長政策。去年8月份,短短一周時間,武漢市連續推出促進工業發展的“十三條”等系列措施。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去年一大批重大項目取得較大進展,簽約引進1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2個,其中50億以上10個。去年80萬噸乙烯建成中交,東風本田二廠、武鋼一硅鋼技術改造、格力電器武漢產業園等重大項目也相繼建成投產。
據《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武漢工業投資1700億元,增長41.7%,能源環保、食品煙草成為新的千億產業,千億產業達到5個。
唐良智稱,2013年要堅持把加快工業發展放在經濟工作首位,以大投入帶動大產出,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平臺承載大發展,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在壯大規模中轉型升級,工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工業投資突破2400億元。
按照2011年初提出工業倍增計劃,武漢的目標是武漢的目標是到2015年工業總產值比2010年翻番,到2016年,工業總產值超過2萬億元。
目前,武漢已規劃了四大工業板塊:依托“中國光谷”,建設1000平方公里的大光谷板塊;依托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中國車都;依托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河國際機場,建設臨空經濟發展區;依托武漢新港、武漢化學工業區,建設重化工業基地。
而按照新編制的工業倍增發展區空間布局,每個新城區工業規劃用地不少于30平方公里。
復興大武漢
“武漢全面推進工業倍增計劃,有一定的基礎,也是形勢所逼。”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
武漢市經信委主任余信國,接受本地媒體采訪時曾提出:“為什么這么急?因為武漢掉隊了。”他坦言,“十一五”期間,武漢工業投資比沈陽、南京、大連年平均少1000多億元。武漢慢不起了。
武漢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在張之洞時期,張倡導“湖北新政”,實業規模曾位列全國第三。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武漢工業發展逐漸被鄭州合肥等城市趕上或超過。
在2011年的武漢市兩會上,時任代市長唐良智描繪大武漢“十二五”藍圖時表示,武漢正謀求回歸“國家中心城市”,重拾昔日榮光。
葉青提出,推行工業倍增計劃,就是要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也是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路徑之一。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初期并不看好這一計劃,“從這兩年的發展來看,還是有其合理性的,武漢的工業規劃布局主要集中在新城區,新城區本身基礎弱,急需發展。”
葉青表示,武漢后勁較足,近兩年引進一大批大項目,相繼落戶建設和投產。2013年,建設5年之久的80萬噸乙烯項目,將全面投產,這必然帶動千億產值。
同時,葉青也指出,武漢民營制造業一直較弱,長沙有三一重工,鄭州有富士康,武漢卻沒有大的民營制造業。應該多鼓勵民間資本發展,落實相應優惠政策,推動產業經濟更加快速大規模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