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任正非之后:中國企業家如何傳承換代?
2015-12-22 16:52:59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是否會面臨企業家的斷層?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港、臺的華人企業家,甚至是歐美的華人,從中會有新的發現。
以香港為例,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四大家族也好,還是更寬泛的十大家族也好,除了祖宗基業之外,又出現過幾個年輕的企業家?聞名者寥寥。不僅如此,四大家族創辦的產業也無外乎地產、基建、零售,在新產業面前,其實香港也并無太大建樹。1928年出生的李嘉誠、同年出生的李兆基,1925年出生的鄭裕彤,都已垂垂老矣,至于已經去世的郭得勝,三個兒子兄弟鬩墻還不夠、又卷入賄賂官司……
臺灣可能好一點,但是,也存在著巨大的斷層:1931年出生的張仲謀依然是臺積電的靈魂人物,1950年出生的郭臺銘算是其中年輕的一位了,加上聯發科的創辦人蔡明介,在部分領域還算得上“后繼有人”,加上康師傅、統一企業和旺旺三家企業,因為很早在大陸生根還可一戰;但是,更大的背景下,1917年出生已經仙逝的臺塑經營之神王永慶之后,女兒王雪紅已經乏力駕馭HTC;1944年出生的宏碁創始人的施振榮、1952年出生的華碩領軍人施崇棠即使親自出馬、也難以完全扭轉公司的前途了,因為PC產業的大勢不再;至于張榮發所創辦的船運行業、蔡萬才所開創的金融事業,由于臺灣市場本身比較狹小,很難有更大的發展了……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企業家終究是大時代、大市場的產物,時勢造英雄。
與之相比,大陸的企業家們要幸福得多:改革開放是一個大時代,因此造就了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一大批企業、一大批企業家,這些企業家也與時代相得益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第一波長達30年的發展浪潮;而在此之后,出生于文革前、成長于文革中的企業家本來有一個斷層,但是,自1994年市場化改革之后,加之信息產業的大發展,又出現了新一波的浪潮,也密集造就了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1964年出生的馬云,1968年出生的李彥宏,1971年出生的馬化騰,三個人創辦的BAT共同主宰了中國的互聯網時代,他們與1971年出生的丁磊、1974年出生的劉強東、1978年出生的傅盛……都可以算做同一批人,共同成就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繁榮。
70后企業家少了些家國情懷,多數崇尚成功學,很多錢也更加符合市場框架,因此也會少了很多糾結;當然,市場的初級和野蠻下,還有一批不那么顯性的人,也會大肆利用資本市場、政商體制牟利,是這一代企業家相伴相生的另一面。
但是,我們面向未來的30年,可能還是要回答三大疑問:第一,既然大浪潮是企業密集出現的關鍵驅動力,下一波大浪潮是什么?第二,中國下一波企業家的瓶頸又在哪里,如何超越前代?第三,原有的企業家又是否能順利交接,不會面臨臺灣、香港的難題?
未來中國企業家的“三條道路”如果我們說到傳承,很少有企業能穿越幾個時代,你是時代的驕子、也往往被時代所淘汰,IBM這樣的百年老店畢竟是少數。那么,那些得以傳承的企業精神,就是可資學習的對象,也是少數可資借鑒的樣本:
第一種是所謂日韓德模式。日本人擁有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三菱、三井的大財團更是源遠流長,這是不是一種成功的模式?至少對于大型集團企業是這樣。相比之下,韓國的企業,三星、現代也好,LG、SK也好,年頭還遠沒有日本的企業那么長,但是,從模式上也與日本接近。而歐洲的德國、意大利也與此有相近之處。
它們的特點是:家族企業控制企業方向,但是股權更為分散,這樣能避免企業失去固有的文化、關注長期利益,避免被職業經理人的急功近利所主導,也能避免股權過于在家族之內、失去了開放性和活力的問題,核心是文化和股權設置。你仔細去對比,香港、臺灣的家族企業,甚至是馬來、印尼等華人企業,家族往往控制權過大,一代創始人之后多數就會衰落,二代之后依然能處于引領地位的更少。對于華人、特別是傳統儒家文化來說,在家族之外分享權益一直是一種重大挑戰。除此之外,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很少有能高度全球化的,也是一個文化陷阱,目前除了華為、中興等少數之外,這是一個待完成的任務。
第二種模式是所謂美國模式。美國的模式是高度關注創新的,兼顧家族企業的股權分散化,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創新。近100年來,美國人在全球的主要產業里都是引領者地位,只要有大的產業浪潮,總有新的一批企業冒出——與守成相比,這也往往意味著更好的進化、迭代。在技術更迭迅速的產業,美國模式優勢無疑更加明顯,因為在這里顛覆重于打磨,創新重于管理。
與之相匹配的是更加徹底的市場化,而不是偽市場化。什么是偽市場化?很多A股上市公司,已經徹底成為創始人家族的圈錢機器,沒有制衡、也沒有必要的股東回報,具有皇帝一樣的封建性地位。如果中國不能在二級市場上、在宏觀制度上營造一個企業必須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制度,不對知識產權負責的態度,那么,中國不太會出現美國式的長期創新環境,中國將會有很多的“富豪”,很少的“企業家”。
有沒有第三種模式?或者說未來中國所需要的模式、未來世界所需要的模式?應該會有,因為未來的企業規模會越來越大,占有的資本會越來越多,全世界的寡頭趨勢不可逆轉,企業正在變成“超級社會化大生產”,也就是說具備了社會主義的部分經濟條件;但是,資本所有者卻往往集中在個體手中,資本的權力已經大到了可以左右政治、輿論、文化的程度,成為一種超級資本主義。這種財富創造、運營層面的社會主義客體與財富分配、所有層面的資本主義主體是構成當代全球經濟的核心矛盾之一,內在的矛盾所產生的張力正在撕裂這個社會,舊模式很難繼續駕馭如此大的張力。
最近,扎克伯格給我們創造了一種可能,把個人財富捐出去,重新納入經濟大循環;但是,它也造就了另兩種可能,即,這種分配方式可能更低效、或者更黑箱,暫時沒有答案。抑或像張瑞敏自問的,企業這種經濟組織方式注定在未來30年消亡?這是待解的謎題。
回到中國的語境,中國建國之后的第3個30年,我們正在面臨一個轉型的巨大當口,什么才是大浪潮?大浪潮下會有什么新的企業、新的企業家來推動經濟發展?而這種發展又是否能普惠于民、是否公平而不損害增量,將最終決定它的可持續性,也最終決定我們的經濟未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超支化納米水性防腐涂層基材(特種工業用)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附市場規模
涂層布是一種在布料的基礎上采用特殊工藝涂布一層具...[詳細]
- 張維佳:2025年中國電線電纜價值鏈分析
- 袁業:2025年全球城市供熱發展現狀分析
- 黃纓杰:【最全】2025年硅鋼行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吳小燕:【干貨】2025年紡織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蔣金成:2025年中國啟動型鉛酸蓄電池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證券行業全景圖譜
- 穆曉菲:中國飼料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
- 前瞻產業研究院:【球閥】行業市場規模:2024年全球球閥行業市場規模約140億美元 亞太市場占比約40%
- 蔡志濠:福事多蜂蜜果茶全國銷量第一,首創可以嚼著吃的蜂蜜果茶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