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可暢:九萬大山深處的創業夢
2016-01-08 16:45:35 責任編輯:陳一欣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侗族青年蒙可暢不會放棄任何推廣自己和創業項目的機會。
11月14日,在2015年廣西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總決賽的會場上,身穿民族服飾出場的蒙可暢把自己公司的“貝江村”品牌雞蛋送給大賽現場的評委和觀眾。
最終,蒙可暢和他的創業項目獲得了這次大賽傳統創業者的第二名,獲得10萬元現金獎勵。但他更開心的是,自己在家鄉——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創業項目被更多人了解。
這位侗族青年放棄了高薪工作,回到大山深處的老家——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他利用“互聯網+”工具,帶動、影響了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走出了一條少數民族青年在大山深處的創業創富之路。
2003年中專畢業后,蒙可暢靠著自己的努力,在深圳從普通的搬運工做到一家公司的設計總監,年薪達20萬元。但在外打拼多年后,他決定回到位于九萬大山深處的家鄉創業。
在朋友眼里,他的創業選擇似乎很另類——他回到家鄉當起了“鴨司令”,養殖和銷售老家融水的雞鴨。家鄉的融水香鴨素有美名,曾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注冊證明商標,成為地理標志商標。
在大城市的工作那么好,為什么要返鄉創業?周圍人對他的選擇很不理解。
“在外面打拼的8年,每年都經歷了很多改變,但是小鄉村里基本沒有任何改變。很多人現在還是住泥木(結構)房子。”作為山里的孩子,蒙可暢覺得自己應該為家鄉做一些事情。
2011年,從深圳辭職后,蒙可暢在融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與養殖戶進行訂單養殖合作,希望通過“公司+農戶+專賣店”的模式,以及淘寶店和微店、微商等渠道,把家鄉的融水香鴨銷往全國。
在“貝江村”QQ群和微信朋友圈里,顧客只需“網上點單”,蒙可暢和他的創業伙伴將負責鴨的宰殺、拔毛,并送貨上門。這樣的銷售方式,讓顧客消除了擔心商家給活禽大量喂食以增重的顧慮。
除融水香鴨,蒙可暢還把產品的觸角延伸到了貝江土雞和雞蛋等農產品。他和全縣20多個土雞散養基地合作,售賣烏雞、鳳雞、家雞、苗雞,以及這些不同品種的雞所產的顏色各異的“五彩蛋”。
返鄉創業3年多來經歷的艱難,是蒙可暢一開始并沒有想到的。蒙可暢回憶,因為剛開始創業的85后團隊沒有太多資金補貼合作的養殖戶,起初,很多養殖戶對他們并不信任。
“剛開始,我一個人開著皮卡車到村里去拜訪養殖戶,人家都不理你,所以連飯都吃不上,餓肚子是常有的事。”回想剛開始回鄉創業的情景,他依然有些激動。
目前,蒙可暢已經在融水、來賓、深圳、佛山等地開了4家土雞香鴨銷售店,店面月銷售貝江土雞、融水香鴨6000多只。而與他開展合作的全縣40多家養殖戶或合作社,每年平均增加純收入1.5萬元。
2014年,融水苗族自治縣水產畜牧局將中國地理標志“融水香鴨”的唯一合法使用權,授予蒙可暢的公司使用。
蒙可暢的創業經歷啟發和影響了更多融水當地的年輕人開始接觸、學習互聯網,并且帶動他們學會用互聯網來做好做大自己的生意。
去年,在共青團融水縣委的指導下,蒙可暢等人發起成立了融水縣青年創業協會,主要幫助該縣的80后、90后青年學習移動互聯網技術,幫扶創業項目,開發當地的少數民族特色產品。
蒙可暢表示,通過淘寶店、微商等營銷渠道,解決了以前在融水做農產品創業時經常會遇到的銷售渠道受阻,群眾分散種養等問題。
“以前都是各家各戶散養,不能形成規模效應。”蒙可暢的公司一般會分幾次時間有計劃地養殖收購,并且錯峰銷售,避免產品出現“有價無市”等情況。
共青團融水縣委書記杜幸表示,目前融水已經出現了一些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的“返鄉潮”現象。
杜幸表示,以往山區的大多數年輕人都往外走,真正愿意留在縣里的年輕人很少,但近兩年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在外面學會了新思維和新手藝,再回到融水家鄉,用自己學會的互聯網技術創業,這樣又帶動了更多年輕人回到原來農村。“蒙可暢是他們中比較典型的例子”。
“通過這些返鄉的創業青年和他們的互聯網創業項目,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和融水的特色產品,相當于打通了物流和信息流的瓶頸。”杜幸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1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