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背后:超級大公司開始統治美國經濟
2018-08-03 17:45:36 責任編輯: 來源:騰訊科技
據外媒報道,蘋果周四達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市值突破了1萬億美元。在僅僅21年的時間里,這家曾經瀕臨破產的電腦制造公司發展成為了美國最有價值的公司。它的創新產品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蘋果13位數字的市值也反映出了一個事實:很多超級大公司開始統治美國經濟。現在,一小撮美國公司產生的利潤在所有企業產生的利潤總額中所占的份額要比上世紀70年代大很多。
這個現象對于股市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以蘋果、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為首的一些家喻戶曉的公司撐起了美國長達九年的牛市。它們的成功也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是,企業利潤集中化的影響范圍遠遠不止是股市。而且,這些影響并不完全都是有益的影響。
行業集中化趨勢
例如,經濟學家們開始研究所謂的超級明星公司的崛起是否導致了美國工資增長停滯、中產階級萎縮以及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些超級大公司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巨大影響力迫使一些立法者要求對它們進行更多管制。
“這是我們經歷的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日內瓦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尼-邁凱利(Roni Michaely)說,“這真的關乎到經濟發展、經濟不平等和消費者福利。”
在過去幾十年中,企業利潤在美國公司之間的分配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1975年,109家公司產生的利潤占所有上市公司所產生的利潤總額的一半。今天,據亞利桑那大學金融教授凱思琳-卡勒(Kathleen M. Kahle)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家瑞內-斯圖爾茲(René M. Stulz)的研究結果顯示,30家公司產生的利潤就占所有上市公司所產生的利潤總額的一半。
根據兩名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簡-德-洛克(Jan De Loecker)和倫敦大學學院的雅恩-克霍特(Jan Eeckhout)——在2017年發布的研究論文,美國公司的產品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之間的差距處于自195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產品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之間的差距是衡量公司市場權力的重要指標。
邁凱利教授以及萊斯大學的古斯塔沃-格魯隆(Gustavo Grullon)和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耶萊納-拉金(Yelena Larkin)撰寫的研究論文稱,根據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美國有超過75%的行業變得越來越集中。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是反壟斷管制機構以及其他組織用來分析企業合并案的標準公式。
經濟學家一致認為,企業集中化(包括公司規模和利潤)的趨勢是真正存在的,而且可能會持續下去。“論述這個趨勢的論文數量不計其數。”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大衛-奧特爾(David Autor)說。
大型企業的利潤占比高于從前
在科技行業,這種集中化的趨勢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科技行業,很多高效的大型科技公司統治了美國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和最有活力的領域。
例如,蘋果和谷歌為99%的智能手機提供操作系統軟件。Facebook和谷歌獲取了59%的美國網絡廣告收入。亞馬遜在網絡購物方面形成了絕對控制,而且在音樂和視頻流媒體等領域正在不斷快速發展壯大。
但是,這種發展趨勢絕不僅僅局限于科技行業。
現在,在美國金融系統中,約有一半的資產被五家銀行控制。在上世紀90年代,五家頂級銀行僅控制著20%的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六家最大的美國航空公司合并成了三家。四家公司現在控制著美國98%的無線市場。如果無線運營商T-Mobile和Sprint獲準合并,那么這個數字將會降到三家。
企業合并帶來利潤。“無論誰生存下來都將會產生更大的利潤,都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回報。” 拉金教授說。他主要研究金融市場上企業合并的影響。
這對于股市來說是利好消息。
今年,五家科技公司(Facebook、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獲得的收益約占標準普爾500股指所獲收益的一半。蘋果是唯一擁有1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但是,亞馬遜緊隨其后。它現在的市值超過了8800億美元。
當然,只要不斷產生利潤,這就是好事。如果科技公司的股價節節攀升,“那么股市上其他股票就很難熬了。”負責研究股市的投資公司Bespoke Investment Group的聯合創始人賈斯汀-沃爾特斯(Justin Walters)說。
給工人們漲工資的壓力更小
在勞動力市場,學者將企業合并與收入不平等加劇和分配給工人的國家財富份額下降聯系起來。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的勞動力收入份額一直在下滑,而企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在合并收購活動最活躍的行業,這種下降趨勢最明顯。
經濟學家對于因果關系并未達成一致意見。一些經濟學家稱,像蘋果、亞馬遜和谷歌這樣的公司以前花了很大資金建立自己的市場統治地位,現在無須在勞動力方面支出多少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利潤。
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在一個行業中,如果企業變得越來越少,那么爭奪人才的競爭也會減少,因此他們沒有動力去給工人們漲工資。在技能要求很專業的行業尤其如此,因為工人們更難到別處去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最近的研究報告稱,有些公司串通起來維持工人們的低工資,它們同意互不挖墻腳,并在用工合同中設立條款禁止工人們加入競爭對手的公司。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則更進一步,聲稱更大的企業權力變成了更弱的反壟斷執法力度、更松懈的政治捐款限制制度以及下滑的工人團結程度。這一切使得大公司更容易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來玩轉經濟。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現在攫取的利潤不僅比從前更大,而且他們給工人們漲工資的壓力比從前更小。
超級大公司并非不可戰勝
盡管在成長過程中公司的權力往往會不斷增大,但是它們并不是不可戰勝的。它們很容易受到政治家和管制機構的打壓。當左翼和右翼都流行品平民主義的時候尤其如此。
科技公司不斷地吸走更大份額的企業利潤。但是,它們也可能會成為全世界政府機構打壓的對象。
最近,谷歌被歐盟反壟斷機構罰款50億美元,因為該搜索巨頭濫用其市場地位,迫使手機公司在其手機中安裝谷歌應用程序。
Facebook則被義憤填膺的政治家和管制者要求采取更多措施保護用戶的數據,防止其平臺被利用來干預美國大選。上周,Facebook報告稱,它的發展速度開始減緩,它在隱私和安全方面的開支開始增加。它的股價在一天之內跌了大約19%,市值蒸發了1200億美元。
特朗普總統反復將矛頭對準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特朗普總統指責亞馬遜未繳納足額的稅款以及利用美國郵政服務謀取私利。如果特朗普的激烈言論演變為新的政策,那么它將會極大地沖擊亞馬遜的發展。有意思的是,貝索斯在2013年收購了特朗普極為不滿的、經常批評其政府班子的《華盛頓郵報》。
蘋果本周公布了超出人們預期的季度利潤。但是,該公司高管也發出警告稱,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將會威脅該公司按照當前速度持續盈利的能力。
“一年前,大型科技公司基本上是不可觸碰的。”芝加哥大學研究政府管制和企業行為的金融學教授路易吉-津加萊斯(Luigi Zingales)說,“現在,它們似乎動不動就會遭到政府的管制。”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