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通今,富士康30年開啟重大蝶變
2018-06-20 10:39:47 責任編輯: 來源:互聯網
1988年,在深圳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廠,從剛開始的模具加工,到如今已是一家年收入近9000億元、擁有員工120萬人的“超級企業”。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它緊緊把握住了每一個歷史機遇,同樣被譽為改革開放40周年的經典范本。
回顧在祖國大陸扎根發展的點點滴滴,不難發現,這家企業神奇而又神秘,它叫富士康,今年30歲。
2018年6月6日,它度過了自己30歲生日。活動當天富士康召開了“三十而立 智造未來”三十周年慶祝會暨工業互聯網論壇,富士康30周年產品展、照片展,富士康30周年同樂會及88回娘家等系列活動也相繼舉辦,讓大眾看到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富士康。
一段歷史凝結人民功勛
說起富士康,就不得不提它的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眾所周知,早在1974年,郭臺銘就在中國臺灣創辦了鴻海精密集團。改革開放期間,1988年郭臺銘選擇扎根深圳,創立富士康,英文名Foxconn。30年里,這家企業就像一顆茁壯成長的大樹,成為了全球最大電子產業科技制造服務商,不但把最好的技術引入中國,也輸出了一批批優秀的高科技人才。
總結富士康30年成就,郭臺銘歸功于每一位員工的付出。他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富士康最美的風景是人。”作為120萬員工的掌門人,他認為人是富士康最大的優勢,也是富士康成功走到現在最重要的原因。
這用國家領導人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一句話就是:“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依靠人民,改革開放40年創造了“中國奇跡”,依靠員工,富士康實現了30年的飛躍。
郭臺銘在論壇現場發表演講《走進歷史轉折中的富士康》
一群“富”人再度回到“娘家”
30年前的富士康還叫做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是深圳西鄉崩山的一個小小廠區,100多人的工廠,在當時規模不算大,但是口碑很好。“當時,我們的伙食費比薪水高,薪水是180元,伙食費是240元。而且每周一個雞腿,每天一個雞蛋,來保證員工營養。”這樣的待遇在當時可謂“豪華”,在剛剛改革開放,物質還不夠豐富的時代,雞腿一度被工廠買斷貨,富士康藍領工人的薪資也一度超過大學老師。這樣的優厚待遇,以至于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找對象就要找穿著藍工服(海洋廠工服)的富士康小伙兒。
6月8日,這段歷史被重新搬上了舞臺,在富士康30周年同樂會(內部慶典)現場,當富士康90后員工在臺上表演這段歷史的時候,1988年第一批進海洋廠的老員工就坐在臺下。他們中的一些人離開富士康已經十幾年了,但是看到這個名為《最初的我們》的節目,仍然讓他們激動不已。
這次1988年老員工回廠活動被內部冠以“88回娘家”的稱謂,實際上,多年來富士康都把自己當做員工的“娘家”,他們為員工辦集體婚禮,開通78585關愛熱線、建立心理咨詢室等,幫助員工解決實際問題。2018年6月8日,233位海洋廠建廠時期的老員工從全國各地回到自己的“娘家”,參加富士康30周歲生日會。雖然30年歲月改變了他們的容顏,但在富士康度過的青春歲月,通過“傳幫帶”積累的技術實力、培養的職業素養仍然給他們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當天,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親自上臺與這批老員工合影,讓他們仿佛回到了過去那段光輝歲月。
《最初的我們》表演
“習理論”打造人才森林
30年來,120萬人的富士康猶如一個人才基地,向社會輸送了無數人才。據了解,富士康會不定期舉辦活動,保持與老員工的交流。對一批批在富士康成長的員工來說,這并不是一份工作那么簡單,還可能指導并影響了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
當年富士康還是一個百十人的小廠,郭臺銘就提出了學習理念。
“農民工也好,知青返鄉也好,我給他們上課,當時我就提出一個理論叫‘習理論’,我認為學是知識的積累,習是實際操作,習比學更重要。”因此,工作中學習、學習后工作、習比學有效,沉淀為了富士康如今的學習理念。
不過,相比于最初的老員工帶新員工的“傳幫帶”式培訓,如今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系統化、規范化,2001年富士康成立IE學院(現工業互聯網學院)。IE學院的教學理念是“讓富士康每個努力向上的人,都有學習成長的機會。”作為早期的企業級大學,當年IE學院的出現,也開辟了企業級培訓的先例,讓許多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有了實踐經驗,為他們掌握系統完善的操作技能打下基礎。
今年,IE學院正式更名為工業互聯網學院,“我們在職教育有清華大學博士生5名,碩士生1947名,專升本9345人,高升專3萬人,中專11900人,總計53000人,我們參加各種技能考試,模具技師培訓數萬人。”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郭臺銘驕傲地宣布這幾年人才培養的成果。隨著IE學院的壯大,一批批人才從這里走出去,李曉光、肖云輝等技術能手不斷涌現,為后期富士康技術革新、專利申請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8-2000年我們連續3年是中國企業大陸專利申請第一,2002-2010年連續9年中國企業大陸專利申請排名前三,1984年至今華人企業全球專利累積申請第一、核準第一。從深圳出發,富士康目前在大陸投資建設40多個生產基地。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在大陸申請專利54600件,核準29900件;在世界各地專利申請已累計146200件,核準83600件;在大陸平均每年占大陸出口額3.9%,30年來累計創匯近2400億美金……”很難想象,一個被外界稱為代工廠的企業,竟然有如此驕人成績。
超級獨角獸撕掉“代工廠”標簽
30年來,富士康從一家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百人小廠,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代工廠,伴隨著人才結構的轉型,富士康如今也撕掉了代工廠的標簽,擁有了大量自主知識產權和引以為傲的自有品牌,實現了向全球精密制造、高端制造、先進制造的產業巨頭的轉型。
眼下,借勢“互聯網+”,轉型為“數據驅動”的企業是不少傳統企業的目標,但卻苦苦找不到數據化的路徑。富士康的做法是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將自己作為知名電子產品制造企業幾十年積累沉淀的“精益制造”,包括技術、工藝、經驗、方法、流程等數字化,既賦能自己,加速自身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蛻變,同時也進一步將這些能力釋放出來賦能行業,從而打開更大的數字化新發展空間。
2015年,富士康成立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并在2017年創造了A股IPO最快過會紀錄。其在招股書中將自己定位為“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制造服務商”,就是希望轉變富士康未來30年的經營模式,實現企業的“+互聯網”的轉型。另外,富士康還將考慮合伙人制度,留住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的人才,給高科技人才創造最好的、最適合發展的工作環境。
6月8日,超級獨角獸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601138.SH)正式登陸A股,股票簡稱“工業富聯”。公司A股總股本為19.695億股,發行價13.77元,早市開盤,富士康股價大漲44.01%,到達19.83元,總市值為3905億元,超過海康威視,成為A股市值排名第一的科技企業。
工業機器人在生產前線緊鑼密鼓地工作
“我們憑借過去30年制造經驗的大數據,走向未來30年的工業人工智能。我們已經累積很多制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制,掌握的核心技術能力。富士康全力推動智能制造,盡力在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擔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郭臺銘很有信心地說。
“深圳未來是中國的硅谷,富士康龍華園區將成為‘微硅谷’。富士康龍華園區擁有精密機構件、模具、刀具、光學、物理、軟件、半導體、設計等中心,云端處理、云計算、霧計算、人臉識別、數據傳送、無人商店等等技術和應用,以及成千上萬的新材料。”郭臺銘說,在這兩平方公里的園區,都能找到自己的想要所需的技術。
30年來,富士康的發展帶動了一方經濟,以深圳為例,僅僅其每年所繳納的稅收就約占深圳全部稅收的7%-10%,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富士康的設廠更加速了當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幫助當地產業實現升級動能轉換。可以說,富士康是40年改革開放的樣板,它的成長,印刻著改革開放、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互聯網+等等戰略的印記,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歷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