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多晶硅產業輝煌不再
政府扶持爭議
針對美、韓多晶硅企業向我國大量出口低于其成本價的多晶硅產品,不斷擠占中國多晶硅企業有限的市場空間的問題,日前,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會長、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盡快對美韓產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的建議。
在這份建議中,他指出:“美韓政府對其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大力支持,大幅增加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使得我國企業無法與之抗衡。”
劉漢元認為,我國應理直氣壯加大對光伏產業的支持。他說,多年來,多晶硅產業一直由國際資本和美韓這些大企業制訂市場規則,他們不希望看到中國企業發展起來并占有全球半壁江山,預計未來幾年將占到七成。于是他們利用其享受的巨額補貼和規模優勢,低價、虧本傾銷多晶硅,試圖扼殺我國企業和產業于發展初期。我國應進一步認清美韓在“雙反”調查及低價傾銷背后的戰略意圖,進一步加大政府在稅收、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盡快給予處于發展初期的國內企業政策上的支持。
劉漢元的話,道出了多晶硅行業的心聲。但是,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政府“不應該救市”,讓現有企業“該破產的破產,該整合的整合”。
技術革命迫切
事實上,不管政府救還是不救,我國多晶硅行業都應該致力于技術突破,降價成本,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因為這不僅是多晶硅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光伏產業興旺發達的必然要求。
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太陽能發電為什么遲遲不能大面積推廣應用?關鍵就在于其價格昂貴。換言之,高成本阻擋了光伏產業發展。
光伏發電成本何時能夠低于火電成本?光伏發電如何能夠不再依賴各國政府的補貼而真正進入市場化?這一直是業內十分關注的話題。2011年以來多晶硅的大幅降價,已經使光伏發電的成本從煤電的5—8倍降低到了煤電的1.5—3倍。有專家指出,從長遠來看,此次的光伏產業低谷,對于光伏發電的市場化應用其實是難得的機遇。
如何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這是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大事,我國的科學家、企業家們也在不斷探索。
專家指出,我國的多晶硅企業大多停留在粗放生產、競爭力不高的階段,再加上過度投資、產能過剩,在下游產業尚未完備的情況下,在短短3—5年之內走完了10年的歷程,為此必然要為盲目上馬痛苦埋單。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地技術革新,才能發展壯大自己。
大多數業內人士也認為,中國多晶硅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地技術革新,開拓國內光伏市場,擺脫只重外銷的單條腿走路的弊端,才能擺脫目前的困境,闖出一條生路。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多采用“改良西門子法”提純技術,其成本高、耗能大、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在整個國際競爭中已經處于劣勢,不僅導致工藝成本和環境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多晶硅的生產環節成為制約我國光伏產業鏈發展的最大瓶頸。
國內“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成本大約在人民幣20萬元/噸左右,現貨價格已經低于許多工廠的成本。而即便以現在的低價購買多晶硅來生產光伏電池和組件,下游企業依然無利可圖。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多晶硅銷售價格能夠降到12萬元人民幣/噸以下,聯動下游進行合理的成本降低,光伏發電的成本才能低于火力發電。但12萬元/噸的成本對于現有的多晶硅企業來說,都是望塵莫及的。
令人高興的是,有消息稱,由上海某公司自行研發的PM法太陽級多晶硅提純技術,單位能耗僅為12度電/kg,且沒有任何污染,綜合成本僅為7.4萬元人民幣/噸,萬噸級的工廠投資規模僅為8億元人民幣。隨著PM法多晶硅進入大規模生產,太陽能級多晶硅價格將迅速降低到10萬元/噸以下。如果此消息確切,將會使多晶硅生產發生革命性變化。
此外,被譽為“后起之秀”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也正在提高轉換效率方面奮起直追晶硅電池,并以其價格大大低于晶硅電池的優勢,不斷挑戰晶硅電池的霸主地位。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制造晶硅電池所需硅片厚度達到200微米,而制造薄膜電池則是將硅等光電特性的元素沉積在玻璃、塑料等材料上,其厚度往往只有幾微米,所以非常節省原料。
目前,晶硅電池組件轉換效率維持在16%,未來可望達到18%左右。而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大規模生產的碲化鎘薄膜電池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2%,令人側目。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完善提升,未來國內相關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