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業如何破解產能過剩困局?
造船業黃金不再
過去七年,國內造船業實現了飛速發展。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2011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1億元,而2003年這個數字僅為7.4億元。這意味著,七年間中國船舶業利潤飆升了65倍。
這七年間,中國船舶業發展迅猛,一時風光無限,曾兩次斬獲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殊榮,也因大干快上埋下了產能過剩的隱患。
七年行業利潤增長65倍,只是看上去很美。如今,中國造船業深陷訂單荒、融資難、成本上升的泥潭,不能自拔。
1995-2007:造船沖動
1995年,中國造船產量首次超過德國,占世界市場份額5%,成為世界第三造船大國,屈居韓國和日本之后。
直到200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達到世界份額的11.8%,突破了10年來占世界市場份額5%到7%的徘徊局面。當年全球對船舶的總需求是1億噸,而當年全世界的生產能力也只有6000萬噸左右,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中國造船業的繁榮主要是靠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需求增長帶動。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原油對外依賴度提高,中國船舶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產業規模的擴大迫在眉睫。”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航運市場分析部副主任張永鋒對21世紀網表示。
據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占世界海上運輸半壁江山的干散貨流量同比增加約48%,主要就是因為中國大量進口鐵礦砂等原料;同時,中國的集裝箱年吞吐量也躍居世界第一。
在大宗海上運輸業務原油運輸中,中國進口石油約占世界油輪總運力的1/3。2004年,中國全年原油進口量首次超過了1億噸,原油對外依賴度也接近了40%。其中,進口石油的90%以上需要從海上船運。“但中國進口石油大部分是由外輪承擔,中國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張永鋒表示。
因此中國船舶工業的主管部門國防科工委提出的目標:經過10到15年的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綜合競爭力接近日本、韓國當時的水平。在造船總量上,到2005年船舶產量達到10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6%左右;到2015年達24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5%,在噸位方面達到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全國涌起造船熱潮。2005年6月3日江南長興造船基地正式開工,規劃年造船能力達1200萬噸,是當時國內內最大造船基地。在環渤海灣,遼寧省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開展跨地區合作,僅在大連就計劃形成400萬噸的造船能力。江蘇、福建、山東等省份也紛紛出臺造船發展投資戰略。
江蘇和浙江的一些漁村甚至也開始造船。據前瞻網記者了解,大部分船企投資少,分布廣,數量多,單個企業僅投資一兩千萬元,甚至幾百萬元,占地面積只有10—20畝。更有甚者,僅僅只有幾個簡易船臺而已。僅在浙江臺州一地,就有超過200家造船企業,而其中將近60%的船企是在2004年后成立的,超過日韓兩國的船企的總數。
轟轟烈烈的造船運動短期內看到成效,據數據,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造船產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
2006年中國造船業接單量首超日本,2007年迎來歷史性一刻,造船訂單與世界造船霸主韓國只有0.3%之差。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