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寒冬持續發酵 亟需調整經營策略
造船業遭遇寒冬
國內造船企業今年訂單普遍下滑,部分企業甚至面臨倒閉。雖然造船完工量、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保持平穩增長,但船舶出口同比下降,實現利潤在連續11年高速增長后首次出現下降。這表明全球航運的復蘇乏力,今后一段時間船舶工業生產經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手持訂單不足維持兩年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1-6月,全國造船完工32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2%;承接新船訂單107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0.3%。截至6月底,全國造船手持船舶訂單1.2587億載重噸,同比下降30.7%。
1.3億載重噸是什么概念?如果與完工量相比的話,新接訂單只有同期新船完工量的33%,新船成交量連續18個月低于造船完工量,我國手持船舶訂單大幅下降。
按手持訂單交付期推算,2013年大部分船廠船位缺口較大,部分船廠已經無法保證今年下半年的開工需求。
同時需要警惕的是,受散貨船市場極度低迷的影響,撤銷船舶訂單量有所上升,上半年全國被撤銷船舶訂單41艘、258萬載重噸,是去年全年撤單總量的1.3倍。
業內人士分析,受航運市場低迷,船東經營持續虧損的影響,交船難的現象從中小船廠向骨干船廠蔓延。船東更改設計、變更合同期、嚴格檢驗、調整船價等要求越來越多,加上國際新標準、新規范陸續實施,船舶交付越來越困難。部分造船企業管理粗放,對規范、標準理解不充分,對船東的嚴格要求不能適應,交船難度明顯加大,延期交船情況增多。
此外,上半年我國承接出口船訂單79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1.3%;6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0729億載重噸,同比下降30.8%。這對于出口一直占據比較重分量的船舶制造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除了接船難、交船難的問題外,船企還面臨融資難、回款難,企業資金面臨斷流的危險。
因為全球銀行放貸額度收縮,船東融資難問題加劇,而新船合同的預付款比例從40%大幅下降至10%左右,且交船后進度款支付的比例較多。不能及時回款,使企業生產資金流動性不足日益嚴重。統計顯示,1-5月船舶企業應收賬款同比上升26.6%,負債同比上升9.5%,利息支出同比上升43%,財務費用同比上升77%。
而且今年以來,金融機構收緊銀根,船舶企業獲得流動資金貸款和開具預付款保函難度加大,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困難更大,致使一些企業因不能解決融資問題而無法承接訂單。
由于船舶市場持續低迷,我國船企占據優勢的三大主流船型船價繼續下跌,企業經營接單處于負毛利率的狀態,船價與成本費用倒掛的矛盾十分突出。統計顯示,1——5月船舶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5.3%,但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7.2%,增幅高于主營業務收入1.9個百分點。產品銷售利潤率僅為4.77%,同比下降30.7%。虧損企業數量增加到347家,虧損額同比大幅上升62.9%。部分中小企業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轉產、倒閉、減員現象日益嚴重。
以上因素導致行業利潤總額在連續了11年上漲后首次出現下浮。據統計,1—5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26億元,同比下降27%。其中船舶制造業103億元,同比下降32.3%;船舶配套產品制造業15.5億元,同比下降5.4%;船舶修理-0.24億元,同比減少428萬元。
不過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上半年中國船舶工業造船完工、新接訂單、手持船舶訂單 (6月底)三大指標按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0.7%、40.8%和42.3%;按修正總噸計算三大指標占比都超過35%。應該說在世界船市低迷的時期,我國仍保持了較高的市場份額。
業內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資力度,支持企業進行高新技術研發,引導企業從常規船型向高新技術船型轉移,幫助和引導企業形成品牌優勢;鼓勵造船企業之間的兼并、收購和重組,調節造船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讓資源在市場作用下配置到有競爭力的企業手中,改善產能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