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獲批 上交所有望改變“滬弱深強”格局
4月1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稱,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決定原則批準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試點將在6個月后正式施行。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將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滬港推出滬港通深交所“近水樓臺未得月”
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表示,“滬港通”可帶來三方面好處:一是內地市場估值低,尤其是上海市場低于很多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滬港通”可為上海市場帶來資金;第二,“滬港通”可以為香港市場注入新的資金來源渠道;第三,兩個市場、兩個池子的水比一個池子多,可以進一步增強兩地市場的活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這個已保密兩年之久的方案讓上交所、港交所迅速成為市場焦點,而與港交所只有一河之隔的深交所則被摒除在這個方案之外,被媒體戲稱“近水樓臺未得月”。對此,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11日表示,此次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暫未納入深交所,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有利于平穩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滬港通是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探索,相關制度安排還需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初期由滬、港交易所先行先試比較穩妥。
二是有利于防范風險。上海與香港兩地市場估值水平較為接近,滬港通對兩市場估值水平影響相對較小,有利于試點平穩起步。
三是基于交易所自身的需求。滬、港交易所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通過商業談判,自主選擇以互聯的方式開展合作。
“在滬港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下一步深、港兩地市場可以具備更好的條件,在更高的起點上自主探索包括互聯互通在內的各種合作形式。中國證監會也將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持深港兩地市場加強合作與交流。”張曉軍表示。
IPO咨詢機構前瞻投資顧問(主要為擬上市公司提供上市前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認為,今年以來,證監會推出一系列舉措,相信也是為滬港通的實行鋪路,包括IPO股本限制取消、優先股、籌建國際板、成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等政策,滬深兩市滬弱深強的局面或許將會有顯著改變。
上交所積極布局改變滬弱深強格局
滬深兩市滬弱深強的局面由來已久,沉寂已久的IPO在今年初重啟,首批上市的48家公司只有6家來自滬市上交所,數量遠遠落后于深交所的42家。
另一方面,有“堰塞湖”之稱的IPO候審儲備資源,滬市也是處于下風。截至2014年4月3日,IPO排隊企業共有675家,其中上交所主板有168家,遠不及深交所(中小板276家,創業板231家)。
對于企業的上市地點選擇,按照證監會此前的規定,IPO融資股本在8000萬股以上的,原則上在上交所上市,5000萬股以下的,原則上在深交所上市,融資股本在5000萬股至8000萬股之間的,由相關公司自主選擇。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使滬深兩市的發展出現不平衡。
證監會在3月27日宣布,擬IPO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意愿,在預披露之前自主選擇上市地,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多少掛鉤。證監會對企業上市地選擇的松綁,使得滬深市場當前的格局將有所改變。根據證監會要求,新申報企業和目前已排隊企業,都可以自主選擇上市地點,不再與企業公開發行股數多少掛鉤。
兩蚌相爭,漁翁得利,在這場上交所與深交所的資源之爭中,擬上市企業無疑將成最大贏家,現在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交易所,而交易所之間的競爭會促進交易所提高服務水平,對企業而言是利好。對于一些資質較好的企業,甚至可以因為兩所的競爭抬高IPO發行價格。前瞻投資顧問認為,未來滬深交易所的服務功能肯定會加強,且有利于滬深交易所提高服務效率與能力,總體而言對市場有利。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