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飲料企業IPO三大坎
近日,兩大調味品公司備受資本市場關注:一個是2月11日登陸上海交易所的海天味業,首日開盤后旋即大漲44%,觸發臨時停牌后“秒停”;另一個是原本已經通過發審會籌備發行多時卻在今年1月20日終止審查的廣東珠江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時間,關于這兩家公司上市征途上的是是非非被媒體廣泛關注。目前正在為香飄飄奶茶、祖名豆制品提供IPO咨詢服務的前瞻投資顧問(主要為擬上市公司提供上市前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發現,食品飲料公司通過資本運作獲得創新活力的同時,也囿于行業本身的發展特點,在資本化運營中常常面臨一些共性問題,這些問題或直接造成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或直接導致個別公司的IPO申請被拒,或正成為一些擬上市公司上市的障礙。面對這些挑戰,企業該如何應對?
1、食品安全與衛生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的一周內,伊利公司市值蒸發了18億元,三鹿更是直接破產;2011年“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后三天,雙匯發展市值蒸發近150億元,食品行業市值冠軍的寶座轉眼間消失。
前瞻投資顧問認為,資本市場是一個公眾平臺,任何一個小問題,在聚光燈下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而食品關系國計民生,對于企業來說,安全衛生問題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高壓線,一旦出事,后果可能極其嚴重。
曾致力于打造“中國休閑食品第一品牌”、備受國內PE青睞的休閑食品連鎖企業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IPO被否。雖然證監會和來伊份均未明確披露IPO被否的原因,但不少人認為,當年4月底爆發的“蜜餞門”,是導致來伊份夢斷A股的關鍵原因之一。
而“蜜餞門”暴露出來伊份“只做研發推廣銷售,生產配送外包”發展模式存在上游原料質量監控的短板。據媒體報道稱,公司主營產品的供應商杭州靈鑫所生產的一款蜜餞甜蜜素檢測值超過國家檢測標準4倍多。“問題蜜餞”被曝光后的一段時間,多家來伊份門店無人問津,店面異常冷清,門店業績急速下滑,最大降幅超過五成。對正處IPO關鍵時期的來伊份來說,這幾乎是“當頭一棒”。
顯然,安全衛生所涉及到的不僅是企業的產品問題,還有企業內控問題。長期關注IPO被否案例的前瞻投資顧問發現,對于原材料和上游供應商,來伊份缺乏一個有效的監控檢驗機制,暴露的是公司內部控制與管理存在的巨大漏洞。生產配送作為生產鏈上的關鍵一環,來伊份用的是外包模式,這種模式本身是有競爭優勢的,但這個優勢卻最終斷送了來伊份的IPO前程,值得深思。
總體來看,影響食品安全衛生狀況的生產環節,包括生產源、供應鏈管理、包裝安全、檢驗檢疫等,企業加強這些關鍵環節的定點把控能有效規避雷區。同時,也要辯證看食品安全事故,這正是促進行業規范、行業整合的契機所在。
2、財務監管與風險
食品加工企業多以規模取勝,但規模越大,財務風險系數也越大。這種風險來自于食品飲料獨特的行業屬性:其上游原材料多以農產品為主,而農產品對自然、季節、地域的依賴很大,企業成本因素難以把控;其終端產品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渠道龐雜,對供應鏈管理要求極高,面臨的財務監管壓力也很大。
尤其對于涉及餐飲經營的食品制造企業,或者需要從農戶手里收購原材料的加工型企業,大量的現金交易、消費不開發票,難以控制現金流。而企業上市就是要求財務透明化、經營政策透明化,因此,財務監管與風險管理成為食品飲料公司沖刺IPO的普遍障礙之一。
同時,作為典型的快消品,食品飲料公司為了提高公眾認知度,每年在品牌宣傳方面的費用也令人咂舌。無論是主攻高端消費領域的酒飲料,還是主攻平民消費的調味品、零食,廣告投入成為參與市場競爭最常見的手段之一。
央視“2013黃金資源廣告招標競購大會”上,匯源以3.3999億元中標《星光大道》冠名權,這個金額占了匯源果汁上半年收入的20.1%。如此巨大的賬務壓力,無疑是企業經營的巨大風險。
對此,前瞻投資顧問認為,食品飲料公司沖刺A股IPO,必須有一個完善的財務風險管理與監管體系。盡管很多行業共性問題現階段無法回避,但審時度勢,合理、科學地制定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才能有效降低財務風險。同時,通過制度規范、加強公眾監管,稅務、票據等問題也是可以避免的。
3、持續盈利能力
食品飲料行業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進入壁壘相對較低,總體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少數細分子行業如白酒則處于壟斷競爭狀態,利潤空間逐年縮小。IPO后能否實現持續穩定的成長,是企業邁向資本市場的一道坎。這也是目前食品飲料公司折戟IPO最大的敗因所在。
以2011年6月首度沖關IPO被否、2013年1月二度闖關被“終止審查”的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這家主營食用菌的企業,是國內最大的蟹味菇、白玉菇生產企業,屢次闖關IPO被拒之門外的關鍵原因在于,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據豐科生物2011年的招股書,當時公司的4家子公司中僅豐科食品1家實現凈利潤59.6萬元,其余3家為空殼公司,尚處于籌建期。此外,豐科生物還曾存在涉嫌偽高新、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等問題。
再從行業前景的角度來分析,其主營產品蟹味菇、白玉菇屬于受季節影響非常嚴重、價格波動非常明顯的農產品。秋冬季節,受益于火鍋消費,食用菌銷量上升,而春夏季節就不太穩定了,而且,春夏的新鮮蔬菜增多,食用菌的價格變化幅度較大,這也是影響豐科生物持續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
而在2013年進行的“史上最嚴財務核查行動”中,食品飲料也是重災區,包括河北養元智匯飲品、北京御食園食品、山東惠發食品、上海奕方農業、浙江華統肉制品、安徽五星食品、福建安溪鐵觀音、華祥苑茶業、凈雅食品、宏輝果蔬等在內的數十家食品飲料企業,紛紛撤回IPO申請,最為直接的原因,多與持續盈利能力有關。
前瞻投資顧問認為,食品飲料行業內存在大量的競爭企業,且各細分領域的產品同質性較高,相互之間可替代性較強。而農業作為該產業的上游,分散度高,價格波動大,企業能掌握的定價空間較為有限。而投資者需要的是具有獨特競爭優勢、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在這一點上,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的食品飲料行業,整體優勢并不明顯。
為此,擬上市公司應該把經營著重點更多地放在戰略層面,包括在產品類別、營銷計劃、商業模式、經營理念等方面,進行更多的創新性研究。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