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瘋狂”價格戰,今年最火賽道,確定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觀察 來源|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的GDP預期增長目標時,給出的答案是5%。
一方面,中國經濟結構正在持續轉型升級,大水漫灌、粗放投資等穩增長手段已不適應發展形勢;另一方面,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影響之下,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在2023年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對我國出口將造成較大沖擊。
作為三駕馬車的最后一環,國內消費特別是大宗消費需求,在2023年無疑將承擔起中國經濟實現增長韌性的主要動能。消費復蘇,也會成為2023年資本市場重要的投資主線。
01
消費成抓手
對于今年穩增長的工作重點,政府工作報告首先提到的就是“消費”,明確提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消費對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從最近幾年的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對“消費”的提及頻率,也能看出端倪: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消費”15次,2021年提到18次,2022年提到15次,今年的報告中則提到了23次。
疫情發生前,消費就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拉動力。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元,同比增長8%,高于GDP增速2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7.8%。
疫情期間,消費市場受到較大沖擊,但仍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極。疫情形勢嚴峻的2020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4.3%,疫情相對平緩的2021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則高達65.4%。
要拉動消費,核心前提是提高消費能力,保就業增收入,讓老百姓有錢花。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新增就業目標是1200萬人左右,比去年目標任務凈增100萬。考慮到今年的經濟形勢好于去年,加上有超過2800萬退休人口騰出的就業崗位,今年的就業形勢肯定比去年好,居民收入也會水漲船高。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民生負擔,讓老百姓敢花錢,也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前提。最近幾年,房住不炒、教育雙減、醫藥集采等民生領域的政策,已經為消費復蘇創造了條件。
要穩住中國消費大盤,離不開兩項大宗消費,房地產和汽車。
2022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13.33萬億,汽車類零售額達4.58萬億元,占到了全國GDP近20%,是舉足輕重的第一和第二大產業。雖然房地產一直作為投資品,并沒有計入社會消費零售總額,但是房地產下游包括家具、家電、裝修等大宗消費,樓市冷暖對消費可謂影響深遠。
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從去年就陸續轉向,房貸利率從之前的5.88%,下降到4%左右,各地限購限售政策逐漸解封,剛需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獲得政策的充分支持。
汽車消費的刺激政策也層出不窮。除了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購置稅外,汽車降價也成為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
“降價潮”從新能源汽車開啟。2022年10月,特斯拉率先打響價格戰,隨后小鵬、問界、比亞迪、蔚來等國產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先后降價,特斯拉猶如一條鲇魚,不但加速了國內新能源車的認知和普及,也倒逼國產新能源車企的降本增效。
燃油車的降價幅度更為猛烈。3月初,湖北聯合多家車企推出政企購車補貼,很多車型的補貼都超過6萬元,其中力度最大的是東風雪鐵龍C6,原價21.68萬的車,補貼高達9萬元,堪稱“史上最強購車優惠”。
湖北打響頭陣之后,一場瘋狂的汽車降價潮正在席卷全國,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黑龍江、山西、云南、海南和貴州等數十個省市陸續跟進,出臺相關政策以促進汽車消費。為了拉動有些停滯的燃油車消費,地方政府使出了渾身解數。
02
復蘇超預期
進入2023年,疫后重啟的中國經濟和消費市場,暖意漸濃。
從宏觀經濟看,今年2月份,反映經濟景氣度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52.6%,連續第2個月站上榮枯線之上,相較1月上升2.5個百分點,并創下最近10年的歷史新高,說明經濟復蘇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
消費領域的復蘇態勢更是肉眼可見。
2023年新年伊始,街上的車流、人流迅速增長,商場、景區、餐館、影院等各類線下消費場所再現昔日的繁華景象,沉寂已久的消費市場,爆發出強大的反彈動力。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商旅出行等高頻行業數據,清晰地顯示出經濟活躍度的提升和線下消費的井噴:
2月份,商旅酒店預訂整體同比增長了130%,其中國內增長約125%,國際方面增長近10倍;國內航班滾動7日的執行數量同比增速已從22年10月最低的-72%升至目前的9%;百城擁堵延時指數持續處于2019年以來歷年農歷同期最高水平。
以汽車和住房為代表的大宗消費,在年初的景氣程度超過預期。
根據克而瑞等研究機構的數據,今年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結束了13個月的負增長;2月,百強房企銷售額環比增長29.8%,同比增長11.8%,同環比已實現轉正;截止到3月2日,今年以來全國18個主要城市的二手房累計成交1277萬平,同比大增49.5%,部分熱點城市二手房市場出現量價齊升的小陽春景象。
樓市之外,另一項大宗消費汽車市場也表現亮眼,新能源車依然是消費的主要方向。
根據乘聯社最新發布的數據,中國2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同比增加10.4%,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43.9萬輛,同比增長61%,環比增長32.8%。
開局穩,則全年穩。2023年開年以來的經濟回暖和消費復蘇,讓我們對超額完成GDP增長目標充滿了信心。
回望歷史,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期并非沒有來由。自1990年以來,除了1990、1998、2022年等比較特殊的年份之外,中國經濟最終的年度實際GDP增速都會超過兩會提出的GDP增速目標。
03
行情新主線
“美的買不到,東方雨虹買不到,連洽洽食品也買不到了”。
對于海外投資經理們來講,今年來最大的煩惱,就是A股對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讓很多境外投資者很難買到想要的股票。
1月3日,洽洽食品成為今年首個被外資“買爆”的A股標的,當日境外投資者持其股份數超過總股本的28%,觸及禁買線。
洽洽食品之前,2022年12月20日,美的集團即被外資“買爆”,當日港交所暫停深了股通美的買盤交易,原因也是持股比例觸及28%的禁買線。
根據滬深交易所的數據,到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深股通和滬股通有8只股票的外資持股比例超過24%,接近28%的禁買線,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消費大白馬。
這正是外資搶籌A股的真實寫照。僅僅1月份,北上資金流入A股已經高達1400億,成為2014年陸港通開通以來最高月度資金流入規模,遠遠超過了2022年全年不到1000億的外資流入規模。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當前所有新興市場每日11億美元左右的資本流入中,中國的資本流入占七成以上。
在全球面臨緊縮和衰退風險的背景下,中國當下的宏觀形勢無疑是比較有利的。疫情管控放開、通脹處于低位、貨幣政策相對寬松,使中國經濟具備強大的增長韌性,這正是外資看好中國經濟和消費復蘇、搶籌中國核心資產的核心邏輯。
除此之外,過去兩年經歷了大幅調整的消費白馬股目前估值較低,也給外資增加了搶籌的底氣。
比如被外資買爆的美的集團目前只有PB2.66倍,東方雨虹3.23倍,都處于近10年歷史分位點20%以下。
代表消費行業核心資產的茅指數,目前的PB也只有4.4倍,已經回到歷史估值中樞的位置,過去估值高高在上的A股優質大藍籌,目前終于進入合理的價格區域。
▲茅指數市凈率走勢 來源:Wind
從外資對A股消費行業龍頭的布局來看,除了押注今年的消費復蘇之外,中長期賽道方向主要立足于兩個邏輯:
一個是滲透率提升帶來的市場規模擴容,比如高端白酒、醫美、中高端酒店、智能電器等;另一個則是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的龍頭公司的市場份額提升,比如防水材料等消費建材、品牌類休閑零食等。
當市場聰明資金和長牛板塊合體,消費賽道的優質大白馬,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修復,或許才剛剛開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觀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