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也不管用,多地發布學位預警,“最難上學”年要來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王晨婷 來源|時代周報(ID:timeweekly)
好不容易買到學區房,子女卻不一定能進入對口心儀的學校。寒假剛結束,不少家長已經在為孩子秋季的入學擔憂。
2月15日,中山市東鳳鎮教體文旅局發布提醒稱,因戶籍生人數持續增加,預計東鳳鎮2023年公辦學校學位供給更加緊張,部分學生可能通過購買普惠性民辦學位方式安排入讀。
不僅是中山,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日,上海、廣州、成都、濟南、南昌等多地都發布了針對2023年秋季義務教育入學的“學位預警”。如上海,已有9個區90所中小學的學位供給亮起“紅燈”,廣州8區超百所中小學面臨學位緊張問題。
實際上,學位告急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幾年,但今年尤甚。
作為全面二孩實施后的首年,2016年出生人口達1786萬人,為2000年來的最高。計算來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出生的孩子將在今年秋天入學。今年會是“最難上學”的一年嗎?家長和孩子們該如何度過?
一
預警背后:結構性矛盾突出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個地區發布學位預警。
廣州市海珠區教育局在1月9日發布2023年公辦小學學位預警通告,稱區內17所公辦小學(校區)起始年級可能學位供給緊張。天河、荔灣、從化、黃埔、增城、番禺、白云等7區也在之后陸續發布預警信息。
上海的學位預警更多由公立學校直接發布。在不少學校的招生計劃中,都出現了關于學位不足的提示。與此同時,關于學齡兒童及家長的戶籍登記年限逐年提升。若不滿足要求,則面臨“調劑”的可能。
在“家門口”上學越來越難,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超大城市。
在浙江樂清,部分公辦小學、初中2023年-2025年施教區內適齡戶籍人數接近或超過擬招生計劃數,20余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呈現“紅色預警”;新疆石河子市也發布預警稱,有7所學校呈現“紅色預警”,學校未來1-3年內學區服務范圍適齡入學新生人數達到或超過學校招生容量,無法招收非“三對口”生源。
記者了解到,學位紅色預警,意味著施教區內適齡兒童的戶籍人數達到或超過學校擬招生計劃數的100%。黃色預警則為兒童戶籍人數介于學校擬招生計劃數的90%至100%之間。
實際上,不少地區已經接連發布學位預警多年。而今年問題尤為突出的主要原因,還是“二孩生育高峰”導致的入學人口猛增。
2015年10月起,中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此后兩年出生人口快速增長。2016年、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1723萬人,也是2001年來唯二超過1700萬人的年份。這些孩子在2022、2023年入讀小學,也是直接導致學位供給緊張的原因。
但相比總量供給不足,結構性學位緊張是近年來一個更大的問題。
“義務教育的‘城擠村空’現象日益嚴重,農村的孩子都進城入學,導致城市學校學位資源緊張。雖然國家要求各地把隨遷子女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加以保障,但是,面對出生人口高峰,以及涌入城市求學的孩子,一些城市確實會出現學位捉襟見肘、入學難的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城鄉之間教育不平衡,以及在城市內部由“名校”引發的學區房爭搶,都導致了部分區域內的部分學校,出現更為嚴重且持續的學位緊張問題。
小升初階段,家長擇校意愿更為強烈。從各地發布的學位預警中也能看出,不僅是小學學位,不少初中學位也亮起了紅燈,而這些孩子的出生時間與“二孩生育高峰”并無太大關聯。
“前兩年我們每個班還是45個學生,現在已經是50人封頂了。也就是說,要想有任何一個轉學生轉進來都不可能了。”在浙江寧波一所公立初中任職的董老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她所在的學校已經發出了紅色預警。但在她看來,紅色預警更多是發給家長看的,提醒家長如果在這個學區內落戶買房,也不一定能夠順利上到心儀的學校。
二
學位潮汐式變化何解?
擁擠學年內,面臨學位預警,各地有何解法?
不少學校選擇對學生及監護人的落戶年限作出了1-3年不等的嚴格要求,還有部分學校明確,若報名人數超過對口學校招生計劃,則按照房產擁有時間的先后順序安排入學,超出招生計劃的部分實行區域內統籌安排入學。
記者注意到,四川省教育廳曾在2022年10月回應網友關于“學位是否與學區住房關系更緊密”的提問。
四川省教育廳表示,學位預警,反映了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向往。成都市通過推動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強校提質、培優扶弱,2021年培育認定75所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提升67所公辦初中辦學水平,全市義教段各類優質學校達612所。
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長期來看,顯然是使擇校難題消弭于無形的最優解,但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短期來說,新建學校、擴增學位還是最直接的解法。
目前,多地已明確在今年進一步增加基礎教育公辦學位供給,如廣州就計劃在2023年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6萬個。
但學位的增長幅度或許還不能完全覆蓋人口的增速。對照戶籍人口出生數來看,廣州在2015年-2017年的數據分別為10.56萬人、13.73萬、20.10萬人,2016年和2017年分別較前一年增長了3.17萬、6.37萬人。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隨遷子女入學問題需要考慮。
業內專家認為,一些城市在學位增加上趨于保守,一方面是由于財政壓力影響,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入學高峰過后,即將到來的學位過剩問題。
“為了迎接二孩入學高峰,各地通過改擴建、新建學校、增加班額等方式增加學位,但很快就會因少子化出現學位過剩。潮汐式學齡人口的變化,給各地教育規劃、資源配置帶來難題。”中國教科院體制所副所長張家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部分農村中小學可以參照奧運臨時場館的思路,靈活應對學齡人口的變化,減少教育資源浪費,城市中小學也不妨增加臨時教育教學設施以應對二孩入學高峰。
在2016年、2017年的人口高峰后,我國出生人口出現滑落。2018年出生人口較前一年減少200萬人,2022年出生人口跌破千萬。這也將很快體現在學位需求的銳減上。
熊丙奇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這需要靈活施策,并讓教育發展規劃具有前瞻性、彈性。“近年來,我國在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將民辦義務教育的在校生規模控制在適度范圍內。應對‘入學高峰’,存在學位資源緊張的地區,可采取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的方式,來解決入學難。”
記者注意到,上海市在2022年5月發布了“政府購買學位”名單,將35所民辦小學、52所民辦中學納入政府購買學位。其中,有23所民辦學校的學生無需繳納學費,其余各校學費減免金額也均在萬元以上。
廣州也在2022年6月通過了《廣州市購買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學位服務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新建、擴建公辦學校是廣州增加公辦學校學位供給的主要方式和途徑。自2024年起,購買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學位服務總數原則上不超過當年轄內在讀隨遷子女總數的50%。
政府向民辦學校購買學位的方式,相較新建公立學校更加靈活多變,也一定程度上支持、規范民辦學校的發展,共同度過“最難上學”的幾年。而在不久之后,面對出生人口下降,適齡學生減少的必然情況,或許也正是降低班額,推進小班化教學的良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王晨婷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