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離全國十強還有多遠?
作者|梁施婷 來源|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
全國31個省份的2021年經濟數據已全部出爐。GDP處于四萬億區間的省份共有6個,安徽首次位列其中。
根據安徽省統計局數據,2021年安徽GDP達到42959.2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比全國(8.1%)快0.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8位。
△圖片來源:時代數據
從人均GDP來看,安徽跨過1萬美元關口——去年,安徽人均GDP達10900美元。
用官方的話來說,安徽經濟已經擺脫“總量居中、人均落后”的尷尬境地,“總量居前、人均居中”是安徽在區域格局中所獲得的新地位。
首次邁進4萬億俱樂部,安徽面前的挑戰不小。
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在今年1月初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直言,安徽仍是一個發展中省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省情,要咬定目標,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蛋糕”做大做好。
一
被上海反超
近兩年,安徽經濟發展的“答卷”頗為亮眼。
2021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均超越上海,位居全國十強。
為此,坊間對安徽進入2021年全國GDP十強寄予厚望。
然而,該排位并沒有延續到年底。
2021年第四季度,安徽GDP被上海反超了255.65億元。安徽以微弱的差距,排在上海之后,位居全國第11位。
這樣的情節,曾在2020年上演過——2020年前三季度,安徽GDP挺進全國前十,但從全年來看,仍然被擠出十名之外。
盡管2021年安徽未能如愿躋身全國十強,但安徽以42959.2億元的經濟總量,站上“四萬億元”的新臺階。
這在2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2001年,中國加入WTO,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這一年,安徽GDP僅有3502.8億元,排在全國第14位。20年后,安徽GDP超過4萬億元,增長了12倍。
回顧安徽GDP萬億的進階之路,可謂是越來越快。
2009年,安徽省全年GDP達到10864.7億元,提前一年實現了GDP破萬億的目標。
彼時,全球正處于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安徽在當年的統計公報中如此形容——“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一年,也是全省發展成就振奮人心的一年”。
此后的2013、2018年,安徽分別跨越2萬、3萬億元臺階,分別用時4年、5年。
2021年,安徽突破4萬億元,跨萬億級臺階進程縮短至3年。
未來,安徽仍然有機會沖擊“十強”。
據區域經濟觀察人士分析,僅從經濟總量來看,安徽對上海的超越是早晚的事,畢竟從面積、人口數量來看,安徽都比上海多。
不過,有分析稱,從產業結構來看,上海的經濟發展以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高科技為主,雖然經濟增速不會很快,但質量在不斷優化提高。
時代周報記者查閱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發現上海并未提出經濟總量方面的發展目標,而是強調“經濟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而根據安徽的規劃,“十四五”時期,安徽經濟總量要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接近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差距進一步縮小。
二
還要靠創新
在安徽看來,這些年,安徽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未來要在全國大格局中爭先進位,還要靠創新。
創新,可以說是,安徽實現“進階”的密碼。
△安徽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 圖源:攝圖網
根據安徽官方數據,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2020年居全國第8位。
創新“里子”厚實,但科技成果要落地產業化,才能發揮最大經濟效用。
2021年,安徽加快科創與產業融合發展——江淮—大眾戰略合作項目加快推進,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蜂巢新能源動力電池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近年來安徽“爭先進位”重要動能。
安徽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由上年的40.3%提高到41%。
從具體數據看,2021年安徽主要工業產品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3倍,限額以上商貿單位零售額中,新能源汽車增長4.1倍,智能手機增長1倍。
目前,安徽以合肥、蕪湖為中心,以大眾、蔚來、江淮、奇瑞等企業為代表,構建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體系。
根據規劃,今后5年,安徽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產業營業收入要達到萬億元。
省會城市合肥在推動安徽科技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媒體統計,在目前工信部公布的3批共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合肥的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多達61家,超過杭州、南京。
三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創新,讓曾經“土里土氣”的江淮大地變得“科里科氣”,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困擾著安徽。
安徽當地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
“當前安徽全省經濟規模還不夠大,省轄市發展差距逐步擴大,縣(市、區)發展能級不高。”去年12月23日,安徽召開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時指出。
從地理位置上看,長江和淮河,將安徽分為皖北、皖中(又稱江淮)、皖南三塊區域,分屬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徽文化(靠近南京的還有吳文化)。
這種區位條件,不僅帶來了文化的多元,也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地處皖中的省會城市合肥GDP為11412.8億元,占整個安徽GDP(42959.2億元)約四分之一。
安徽第二經濟大市、位于皖南的蕪湖2021年GDP為4302.63億元,僅為合肥的37%。
而位于皖北的宿州,2021年GDP為2167.7億元,總量在全省16個地市中居第7位。
位于皖中、大別山區域的六安,2021年GDP僅為1923.5億。
受產業轉型升級不快等因素影響,位于皖北、地處淮河中游的蚌埠市2021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低于預期,GDP增速僅為0%。
根據安徽官方的看法,去年以來,蚌埠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由此可見,安徽各個地市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在此背景下,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2022年要“強化國家戰略引領作用,推動區域爭先進位、競相發展”。
具體舉措包括:深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與中部地區各省合作,提升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帶能級,推動皖北、皖南、大別山革命老區等提速發展等。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安徽具有連接滬蘇浙、輻射中西部的地緣優勢,這使其成為近年來江浙滬產業轉移目的地之一。
在安徽看來,安徽周邊500公里范圍,覆蓋全國近30%的人口、近35%的生產總值和近40%的消費市場,有利于安徽發揮“左右逢源”、連南接北優勢,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目前,安徽已經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加上安徽航空航運潛力巨大,內河航道里程華東第一,這些無疑都有利于安徽布局新興產業、建設重大項目、拓展發展空間。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梁施婷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