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晉升獨角獸,平安智慧城市做對了什么?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子默 來源|新眸(ID:xinmouls)
智慧城市的玩家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4月26日,新經濟智庫長城戰略咨詢發布了《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1》,在榜單中,平安集團旗下獨立三年多的平安國際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智慧城市)成為新晉深圳獨角獸。
從重建設、輕運營形態,到數據驅動、萬物互聯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平安迅速成長為智慧城市建設中“PATH(平安、阿里、騰訊、華為)”的關鍵一極,這與平安精準地踩對了到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領域不無關系。
基于此,本文新眸將重點分析平安智慧城市晉升獨角獸的背后邏輯,并且解構智慧城市未來的潛力和空間。
01
解碼新藍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建設智慧城市是時代的必然。
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設,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一、建設方向上,沒有統一的建設標準,極易導致零散的“數據孤島”;
二、管理部門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缺少牽頭的歸口部門來統籌運營;
三、運營模式上,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
四、隱私保護上,存在較大的網絡安全隱患和數據泄露風險。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新型智慧城市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智慧社會的發展基礎與綜合載體。“新基建”對5G、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的重新定義和“2035綱要”的發布,使智慧城市建設相關政策紅利進一步得到釋放。
換句話說,智慧城市建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完成城市的智慧化,是國家的需求。積極的政策紅利、眾多的參與城市、極低的建設完成率,決定了這將是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
同時,這也是平安等一眾玩家選擇切入智慧城市的共同前提。
在2018年智博會上,平安開設了“平安專館”,全方位呈現平安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前沿成果。會上,馬明哲表示:“平安將深度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將創新科技全面運用到醫療、政府等各個領域,服務城市方方面面,并孵化出專攻智慧城市領域規劃、建設與運營的‘平安智慧城’。”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進軍智慧城市是平安堅定決心后的。
從數據方面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城市實施國,超過了歐(240+)美(80+)城市的總和。但需要注意的是,僅有約5.56%的城市開始布局政務平臺建設,其它均處于建設期。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新眸整理
無獨有偶,IDC報告顯示,預計到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投資將超過350億美元,且將持續保持15%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正不斷擴大,近幾年的復合增長率均超過30%,預計2022年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
趨勢之下,智慧城市的玩家眾多,通過企查查搜索含有“智慧城市”關鍵詞的企業超過3萬家,僅A股上市公司中,有智慧城市主營業務的概念股多達90家,龐大的投資支出、海量的市場容量、極低的行業集中度的總體格局,這都指向了智慧城市是一個新風口。
問題的關鍵是,該如何建設“有溫度”“會思考”的智慧城市,意味著玩家們需要結合城市的固有屬性,在原有價值鏈的基礎上,選對智慧城市的建設方向。
這要求智慧城市的設計者,不僅要懂城市,還要懂科技,進而找到科技賦能城市的平衡點。
這一點,和平安不謀而合。
2018年底,平安將集團內部的智慧城市項目組獨立運營為平安智慧城市,圍繞智慧生活、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農業、智慧環保、企業數字化經營等平臺化智慧城市建設板塊,完成了“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體系構建,并逐步從植根深圳、放眼大灣區、輻射全國并擴展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換句話說,平安在一開始就選擇了從頂層設計切入這一賽道,并將智慧城市建設上升到“平安的追求”,使之成為集團新孵化科技業務布局重點,從社會場景、政務管理及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深耕,進而完成生態構建的覆蓋。
02
狙擊“智慧關鍵極”
在布局智慧城市時,多數玩家往往會嘗試面面俱到,比如上來就布局多塊領域,但事實上,智慧城市是一項長期價值且系統性的工程,每個板塊價值都有著掘金空間,但需要有所判斷。
正如高瓴資本張磊在《價值》一書中所述,“只要是為社會瘋狂創造價值的企業,它的收入、利潤早晚會兌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場上航行,需要踩準方向。”
言下之意,選擇對的板塊很重要,這也是平安和其他玩家明顯差異的地方。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平安智慧城市的速度卻絲毫不弱于其他玩家,落子快、復制快、布局快是其主要特征。
2018年7月,深圳市印發《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方案)》,次年1月,平安推出的“i深圳”上線,從《方案》印發到產品發布,平安的響應速度前后不到半年。
并且,截止到今年1月份,“i深圳”已接入3個中直單位、40個市級單位和10個區級單位;在業務覆蓋方面,已提供政務和生活服務8200余項,深圳市政務中95%以上個人事項和70%法人事項已實現掌上辦理;在使用情況方面,累計下載量超1900萬,為市民提供超14億次指尖服務,幾乎覆蓋了深圳市常住的活躍人口。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新眸整理
智研咨詢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智慧政務市場規模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硬件和軟件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3320億元和179.3億元,按照這個數據估算,到2022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以“i深圳”的運營為藍本,平安智慧城市在智慧生活方面還復制了“我的鹽城”“最珠海”“江門易辦事”等多個獲獎產品,以“我的鹽城”為例,平安智慧城市通過公開招投標成為項目的供應商,僅用了三個多月時間,“我的鹽城”就完成正式上線,APP涵蓋了教育、醫療、文旅、金融等領域418項服務,涉及到57個部門和單位,市民只需一個賬戶即可享受智慧便捷的公共生活服務,包含全流程線上醫療、全場景交通出行、全方位智慧教育、全體系社會保障等眾多特色創新服務。
這種高度的可復制性,無形中創造了更多的市場空間。
如果說智慧政務服務是晉升獨角獸的入場券,那么智慧醫療和智慧教育等,就是其高估值的真正底氣所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平安重新定義了智慧醫療。
需要注意的是,智慧醫療是明顯的未來風口。過去7年間,我國智慧醫療市場規模實現了CAGR 18%的增長,根據IDC發布的《中國醫療行業 IT 市場預測,2019-2023》,2020年中國智慧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595億元,2023年將達到792億元。
整體來說,平安醫療生態圈主要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橫向打通,從用戶端出發抓住用戶流量,從支付端長臂管理機構,并賦能服務方;二是縱向打通,通過服務政府,撬動醫院、醫生、醫藥核心資源,借助科技抓手,賦能生態圈成員,建立競爭壁壘;三是與平安金融主業在獲客、提升客戶粘性、提高客均價值等方面產生協同價值。
根據平安一季報,平安智慧醫療通過提供醫療機構監管、AskBob醫生站等方案,有效服務監管部門、賦能醫療機構。截至2021年3月,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已累計覆蓋161個城市,賦能超3.7萬家醫療機構,惠及約75萬名醫生,新中標7個省級醫保平臺建設工程項目。
在平安對智慧醫療的拆解中,我們會發現中間最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當屬智慧醫共體/醫聯體解決方案,實現從中央到基層的數據互聯互通,形成平安大醫療生態圈的閉環路徑。通過構建醫共體/醫聯體,對全社會的醫療資源進行了重新優化,使得最偏遠的基層醫療機構,獲得了發達地區的醫療資源支持。
其中,有幾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值得說明:
一是平安通過知識圖譜、疾病模型和數據、病例庫及CDSS,提供遠端賦能,協同醫生進行輔助診療,提供疑似診斷推薦、檢查檢驗推薦、用藥推薦等。提示醫生需要做出什么樣的診療、建議醫生對患者提出需要做哪些檢查的建議,從而減少漏診、誤診、漏檢,還能規范醫生治療、提高醫生學習水平。
二是導入多模態智能讀片,通過多種疾病模型, 能協助醫生快速發現多種可能病癥。在基層醫院實現疾病初篩,或在基層解決或問題較為嚴重時流轉至三級醫院,助力實現分級診療通過智能預問診/分診;而且,在智能影像篩查方面,可以做到實時給患者提供反饋,做到個性化精準診療;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管控上,通過智能患教助手,自動提供隨訪患教,以及出現異常狀況的預警,包括差異化的智能、并發癥的風險預測等。從而為醫生提供全方位的診療決策支持,提升最終臨床的效果。
三是在城市公共衛生管理體系方面。打破“以往公共衛生事件管理的平臺都是衛生系統內部平臺”的模式,與珠海市共建的應急管理平臺,不僅全面對接醫院發熱門診、市疾控中心、市120急救中心 、核酸檢測點等四大監測渠道,實現多點觸發的采集、研判。上線運營后,實現了數據的即時(定時)更新,能夠在幾秒鐘之內完成數據的統計匯總,讓相關部門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信息動態,從而做到常態化防控下的“信息通、人員通、資源通”醫防融合。
四是醫療同質服務一體管理。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聯合平安智慧醫療正在共同探索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模式,力爭早日實現“無圍墻”單體多院區現代化智慧醫院的建設目標。再如,2021年,深圳羅湖醫院集團攜手平安智慧醫療共建新一代云管理平臺及應用,將醫院信息化的重點徹底轉移到“居民健康”上來,構建開放、共贏的整體醫院系統和應用生態,實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在我們看來,這些點可以理解成平安智慧城市“差異化”聚焦的著力點,通過賦能醫療機構、構建城市衛生管理體系,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和監管,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做到真正的醫療智慧化閉環。
醫療之外,最大的市場當屬智慧教育。
當K12在線教育人頭攢動,平安選擇另辟蹊徑,通過聚焦企業培訓的在職教育切入到智慧教育領域。
知鳥設計的初衷是給平安內部百萬員工(包括保險代理人、集團員工等)培訓。截至目前,知鳥已覆蓋22個大行業、26類培訓場景,提供超20萬課程,接入政企單位1500多家,累計服務用戶5600多萬,累計參訓學習人次超過12.2億。
知鳥的發展,與平安內部培訓的實踐經驗有很大關系,平安的內訓體系從早會到平安大學,是知鳥不斷反饋升級的基礎。這種模式,使得知鳥的客戶群體,依托平安的培訓體系,聚焦的“AI企業職業教育”個性化及針對性強,更容易獲得B端的認可。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24年中國企業培訓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41.3%的中小企業每年為員工花費的培訓成本占其員工工資總額的1%以下,70%以上的中小企業沒有成立培訓部門或聘請培訓專員。這意味著,幫助大中小微企業實現培訓數字化&智能化將是一個巨大“藍海”市場,哪怕將培訓成本提升一個百分點,產生的市場效應都是巨大的。
圖片來源:中國平安,數據截至2020年12月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平安智慧城市的生態體系,智慧政務、智慧教育以及智慧醫療,只是平安智慧城市生態圈的三環,同步推進的,還有智慧農業、智慧環保、企業數字化經營等解決方案。
“破解三農金融服務難點”,是平安智慧農業聚焦點。通過推動大數據、物聯網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助力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以金融+科技鏈接農業農村產業生態、賦能產業主體,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截至目前,平安智慧種養、活體資產監管、數字鄉村等產品在大宗糧油、生豬和中藥材等多個農業農村業務場景落地應用,與全國多個農業產業園、大型企業及部分政府部門開展合作。
在智慧環保方面,依托平安集團強大綜合金融服務優勢,深度融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核心技術,覆蓋大氣、水、固廢、土壤、聲、固廢等領域提出智慧環保解決方案,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輔助地方政府和企業打造生態環境“數據智腦”,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最后的關鍵一極,是企業數字化經營。
通過數字化轉型整體規劃,將企業戰略目標分解到經營指標,梳理業務流程、打造端到端智慧化場景,以—張藍圖統籌推進未來三到五年的數字化轉型實踐。從戰略到落地,以數字化賦能智慧經營分析、協同辦公一體化、財務資管一體化、人事培訓一體化、合規風控一體化、供應鏈一體化、客戶管理一體化、數據融合治理以及信息安全,實現對內降本提效、對外創新創收。
這些子系統共同組成的,才是平安智慧城市的終極體系。
可以想象的是,在未來,基于平安強大的金融服務能力和生態伙伴整合能力,平安智慧城市的“毛細血管”還將不斷延伸,同時,這也是平安智慧城市能晉升獨角獸的本源邏輯所在。
03
水大魚大,不止于獨角獸
隨著智慧城市推進,末端毛細血管的方方面面將發揮著戰略性的價值。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中央決策現也明確提出,要打造中心城市群、核心都市圈、衛星城的概念。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這個導向能夠取得積極的進展,將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創造更大的需求空間。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19 年底,中國 657 個縣級以上的城市中有 433 個都在推進與智慧城市相關項目的發展、落地、實施,占比達到 65.91%。從建設成效上看,中國已成為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此為水大,至于魚大,則體現在以PATH(平安、阿里、騰訊、華為)為首的幾大玩家,論實力各有千秋,但從行業角度來看,隨著5G、物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未來玩家們比拼的方向應該是如何推進科學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換句話說,過去的智慧城市建設往往強調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打通和匯聚,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多強調,如何選擇對的方向,打造一個有溫度的、會思考的智慧城市,針對于此,平安智慧城市用“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回答了新時代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新邏輯。
平安智慧城市正將To G經驗和技術復制到To B賽道,這也是平安智慧城市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多數玩家所不具備的。當然,就目前來看,智慧城市的發展顯然還處于快速增長期,水大魚大,將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平安智慧城市也不會止步于獨角獸。
更何況,平安已經孵化出市值過千億港元的港股上市公司平安好醫生、市值過300億美元的美股上市公司陸金所, 基于此,我們更加敢肯定,平安智慧城市的未來已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眸(ID:xinmouls),作者:子默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