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緋聞背后,藏著一個矛盾的麥德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劉曠(ID:liukuang110),作者:劉曠
零售業的巨頭收購大戲又一次上演了。這一次是阿里和麥德龍。
據外媒此前報道,阿里巴巴和德國零售巨頭麥德龍正在展開新一輪談判,或收購其中國業務的部分股權。
難道麥德龍要步家樂福中國的后塵,成為互聯網巨頭的一顆棋子?
麥德龍被“賣身”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騰訊、復星都和麥德龍有過“緋聞”。此前家樂福中國就被騰訊和永輝接手了,但那么多真真假假的“緋聞”背后,或許麥德龍都不知道到底要賣給誰最劃算了。
賣還是不賣、賣給誰、什么時候賣、怎么賣,麥德龍即便想要完美成就這樁生意,也得考慮好這些矛盾的問題。這個早在1995年就進入中國的第一家連鎖商場合資企業,憑何落得如今這般狼狽的地步?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答案就在麥德龍最近十年的發展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青年”麥德龍變得越來越矛盾了。
矛盾的麥德龍
2010年是麥德龍的一個拐點。這一年,麥德龍的營收開始下滑,有數據顯示,近兩年麥德龍的營收已經遠不如自己的巔峰時期。在中國市場,麥德龍雖然一直在開店,但越來越低的增長率也讓麥德龍看起來甚是乏力。
麥德龍跌落神壇,不復往日英氣,也許得怪自己的這一顆充滿矛盾的內核。
從企業性格方面看,麥德龍近十年中既表現出了大膽,又表現出了保守,讓人難以琢磨。
2010年,麥德龍聯合富士康試水消費電子連鎖賣場——萬得城,2014年,麥德龍又進軍了便利店業務,在上海落地了“合麥家”便利店。但結果不盡如人意,萬得城和合麥家紛紛敗北。對于萬得城的失利,麥德龍曾言明其中無奈: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激烈競爭,難以盈利。
而且,麥德龍對于新業態的大膽嘗試卻沒有體現在傳統門店上。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麥德龍也只在中國開了95家店,遠不如同時期的家樂福和沃爾瑪。近幾年麥德龍擴張的速度基本都維持在每年3到5家,速度極其慢,位置也都遠離了市中心。
也許新舊業務于麥德龍有不同的意義,是麥德龍既大膽又保守的根本原因。但或許也可以說,麥德龍在大膽時看輕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在保守時卻看重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再從戰略方面看,麥德龍一面希望實現多點開花,另一面卻又表現出嚴謹的專一性。
如果去看這幾年麥德龍的各種布局,從電商到O2O再到餐飲,會發現比起一些同行,麥德龍在戰略層面并不算一個落后者。麥德龍之所以要緊跟新零售的各種潮流,一方面是源于中國區的增長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開啟多業務驅動的時代。
不過目前來看,其中有些板塊的進展并不順利,比如線上業務。麥德龍其實很早就有了線上業務,2015年也和阿里合作開了天貓店,但是最近幾年線上業務并沒有給麥德龍帶來多大的增長。
相反,麥德龍的優勢B端業務表現比較亮眼。據相關數據,麥德龍的福利禮品業務在16/17財年的營收增長達30%。而麥德龍對于B端業務也是非常上心,從推出移動應用“拍客”到加強供應鏈、物流等方面的服務能力,麥德龍無疑想要更好地服務于B端。
但成也B端,敗也B端,一直以會員制吸引商業會員的麥德龍,其實并不擅長做面對C端用戶的會員制,門店偏僻,商品不適合以及不佳的購物體驗,是不少C端用戶對麥德龍的印象。
換個角度去看,其側重B端的零售戰略,也決定了其在商品采購標準上,更偏向于照顧企業客戶的需求。
但是企業采購往往是有固定預算的,而且一來麥德龍的企業客戶種類繁多,比如小型零售商、小型餐館、小型工廠等,二來采購人和最終使用者是不同的角色。
所以對麥德龍來說,基于范圍內的預算,也就是成本考量,其在采購時通常更關注宏觀的品牌和商品屬性,容易忽略微觀方面的商品等級和質量。換言之,麥德龍在商品品質上無法保證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
這么來看,B端戰略下養成的服務和運營習慣,其實讓對商品質量不敏感的麥德龍在面對嚴苛的C端消費者時多少都會吃點虧,所以C端會員制難做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既要C端又要B端,既要多點開花,又舍不得將重心移開B端,但C端和B端的服務模式和重點存在很大的區別,是麥德龍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最后從阿里收購這件事來看,此前有報道稱麥德龍早先就和阿里有過接觸,但當時的中國區負責人態度強硬,導致阿里和麥德龍沒有合作成功,如今態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又與阿里走近,足見麥德龍在這件事中的矛盾心理。而這個矛盾,或許就是賣與不賣的糾結。
矛盾的麥德龍,也正在一步步告別過去的自己。
麥德龍回不去黃金時代了
面對機遇和挑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矛盾心理,是再常見不過的了。但從一系列的舉動,以及麥德龍的真實發展情況來看,麥德龍顯然還沒有找到處理好這種矛盾的好方法。
這種矛盾背后,其實藏著麥德龍想重回巔峰的愿望。或者說,麥德龍近十年來的所有嘗試和對未來的預判,都是試圖將自己拉回到曾經的黃金時代,那個時代,麥德龍發展的風生水起,營收、盈利都非常好,可以說高枕無憂。
當然,麥德龍擁有的也不完全是壞消息,2018年麥德龍中國區業務增長了2%,且麥德龍一直是以盈利的狀態在生存的。如果對比當下的一些同行,麥德龍這個老牌零售巨頭的確是超出一截的。
但對比七八年前麥德龍中國業務的瘋狂增長,現在的麥德龍已經大不如從前了。況且,能夠生存絕不是麥德龍的理想狀態,在隨時變化的中國零售業,這樣的麥德龍也不經打。
麥德龍走到今天這個境地,如果非要揪出一個根本原因,大概是麥德龍越來越不懂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們了。因為這片土地上的消費者和競爭者,甚至比麥德龍變得還要快得多。
近十年的不平路,或許已經讓麥德龍看開了。自己既然做不起來,不如干脆就賣掉,或者找一個強大的合作伙伴來幫忙,交給他去打理。畢竟自己曾經嘗試過各種方法,但現實最終還是沒有給自己好臉色。
目前距離阿里和麥德龍的“緋聞”過去快一個月了,雙方都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足見這場跨時代巨頭之間的談判,可能還是存在一些關鍵的分歧。但阿里這個擁有濃厚2B和2C基因的中國最大零售商的出現,還是讓麥德龍看到了一絲轉機。
如果阿里愿意傾己之力去幫助麥德龍,或許麥德龍會就此迎來一個快速的爬坡階段,重新找到當初傲視群雄的感覺,在中國站得更穩。不過,這一切都是美好的想象。對麥德龍來說,賣給阿里,自己退出,可能是一個最接近現實的未來結果。
其實,用過去的種種失意和一個尚未實現的宏愿,去換一筆還算豐厚的資金,麥德龍不虧,就此不用勞心費神遠比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舒服多了。
但阿里真的是個好歸宿嗎?
阿里可能不是麥德龍的救星
論及麥德龍為什么和阿里走的這么近,或許4年前開啟的那次深度合作,為今天的收購埋下了伏筆,比起騰訊們,麥德龍顯然與阿里更親。
某種程度上看,阿里比其他對手都要更了解麥德龍,最后不管是牽手阿里,還是委身阿里,麥德龍似乎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了。
但在收購這件事上,實事求是地說,阿里不見得就是最好的歸宿。
一方面,阿里過去幾年通過買買買已經將大潤發、三江、聯華超市等納入麾下。當時,外界對于這樣的聯合是普遍看好的,認為阿里的賦能整合能夠讓這些傳統基因很重的零售巨頭改頭換面。
但事實并沒有按照這種猜想去走。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最新發布的一份財報顯示,2018年年度總營收1013億元,同比2017年下滑了1%;利潤總額(經營溢利)為41億元,同比下滑6.5%;凈利潤為28億元,同比下滑6.7%。
阿里對大潤發的一年多的改造,說失敗還為時尚早,但整合效果沒有看出來卻也是事實。而且,大潤發并非個例,2016年就已經和阿里合作的三江,去年的半年報也是很難看。
大潤發、三江和麥德龍有很多相似之處,既然對實體零售商的整合頗顯吃力,阿里難道就能讓麥德龍一下子翻身,概率并不大。
另一方面,阿里的收購風格一向是說一不二的,在業內不少人看來其具備較強的控制欲。更為難堪的是,阿里好像被套了一個“魔咒”,其過去收購的不少公司,最后都沒有發展起來,要么日漸衰落,要么干脆被邊緣化了,比如蝦米音樂、天天動聽、雅虎中國等。
阿里的這些魔咒會不會在麥德龍身上上演,沒有人知道。但一旦上演,麥德龍真的就回不到過去了。不過,若是麥德龍抱有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那這一切也就無所謂了。
但話說回來,既然改造大潤發們沒有取得好的成果,阿里為什么仍然還要接觸麥德龍?其實阿里想要拿下麥德龍的原因,或許不僅僅是想要一個新的零售改造標本這么簡單,可能還看上了麥德龍的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互聯網企業也刮起了一陣買樓風,蘇寧、京東等紛紛砸錢買地買樓。
作為一個倉儲式門店零售品牌,麥德龍多年來在中國積累了大量的自有房產,面積多在一萬平米以上,一旦阿里拿下麥德龍,這些倉儲將可以為阿里所用,成為其布局供應鏈的一個籌碼。某種程度上看,對阿里來說,麥德龍的地產價值或許比零售價值要更大。
但不管怎樣,即便麥德龍最后找到了一個好的買家,即便最后以一個不錯的價錢賣給了阿里,麥德龍都不會是從前的那個麥德龍了,一旦不幸成為阿里的儲物間或者物流工具,一切重新學習,零售業務的舞臺可能也只能看別人演繹了?;蛘哒f,如果麥德龍必須要重新開始,而這和現在的麥德龍可能再也無關了。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目前,互聯網+百貨零售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商業模式競爭階段。無論是互聯網巨頭在互聯網+百貨零售領域的投資布局,上市百貨零售企業的互聯網轉型,還是創業公司在互聯網...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